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2的文章

失焦討論術

文:吳莉瑋 圖: TarikB via photo pin cc 理想中的意見交流與議題討論,是在雙方都對所討論主題具有共同的定義,並且在適當範疇之內進行交換意見,最終即使沒有一方說服另外一方,至少也能針對所討論之主題,達到不同意見表述之目的。 然而,討論過程當中,常見其中一方為了要替自己的論述取得優勢,會將許多邏輯不通的 謬誤 加入談論內容,當討論內容出現這樣的狀況時,會有兩種結果:第一是邏輯謬誤被點出,雙方可能會回歸討論主題繼續進行辯證;第二是邏輯謬誤(尚)未被發現,雙方繼續針對已脫離討論範疇或者是實質上為謬誤的主張進行辯論,最後造成討論內容無限制擴張而失焦,喪失針對某個特定主題交流意見的初衷,或者是其中一方被謬誤說服,可能會自己撤回原先之主張。 雖然看起來在討論中似乎應盡量避免謬誤,但是反過來想,若能更深入地掌握各種謬誤的態樣,並且靈活地在討論中有系統地使用,最終達到己方目的,不也是一種另類討論術? 在此,我姑且稱之為「失焦討論術」,此類「失焦討論術」所運用的技巧在於讓討論主題失焦,並且適當導引討論內容轉向,達到說服對方、展示自己之反對主張等目的。 要注意的是,因為是利用不合邏輯的討論策略,暫時達到己方目的,因此,在使用的時機上需特別小心,基本心法就是,盡量延後對方發現討論失焦的時間點,並在達到目的之後就及早結束討論,建議將此類策略應用在不會被文字記錄的口語討論,畢竟,謬誤主張對於討論內容並沒有實質意義。

五個不贊成「義務」教育的理由

文:吳莉瑋 圖: Thomas Hawk via photo pin cc 因緣際會下,在TVBS看到「 兒女都像蔡岳勳!于小惠苦研「自學」不要第一要才藝 」的專題報導,訪問中,于小惠提到: 「他就會常常在學校,有很多的挫折,他會說同學笑他呀,或是他寫字不好呀,或什麼什麼那我就會很生氣,我就說那你問他們,他們會打鼓嗎,他們會做菜嗎,對,可是他就會很受傷,他就會覺得,但是媽媽他們就是覺得我不好呀,所以我到後來,我就說那我們回家呀,我們幹嘛一定要在學校上學。」 因為孩子在學校中遇到挫折,他們決定讓孩子在家裡受教育,做這樣的決定除了需要勇氣之外,還要付出比送小孩子到正規教育機構的父母多很多的教育支出。台灣除了是一個 充滿歧視跟偏見的社會 ,也是價值觀單一的環境,雖然我自己的生命經驗相當平凡,從小進入公立小學、中學,參加公立高中甄試,最後經由聯考的途徑進入公立大學,但有幸因為自己的性向與眾不同,而提早感受到世界不是聽話就過得好,多了一些動機思考「教育」這件事。 義務教育有這麼理所當然嗎?還是,我們只是一如往常地不習慣追究「為什麼」?至少,我就有五個不贊成義務教育的理由,或應該說是,五個台灣中小學義務教育的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