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13的文章

【譯作】航空業再監管的幽靈|The Specter of Airline Re-Regulation

文:吳莉瑋 圖: ecstaticist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 Making Economic Sense 》書中的《 The Specter of Airline Re-Regulation 》,此文解釋了為什麼會出現班機壅塞與意外頻傳,原因乃是政府機場服務的不合理定價與空中管制服務壟斷的結果,並揭露呼籲監管的背後動力乃是親卡特爾的主張,再次主張鬆管的自由不能走回頭路,最後也提出解決航空堵塞的建議,私有化機場與空中管制服務。

【譯作】機場擁塞:市場失靈的案例?|Airport Congestion: A Case of Market Failure?

文:吳莉瑋 圖: Stuck in Customs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 Making Economic Sense 》書中的《 Airport Congestion: A Case of Market Failure? 》,「市場失靈」這個詞常伴隨「呼籲政府管制」出沒,更進一步看,呼籲政府管制的這些號召者大多是正受到新興競爭者威脅的既有市場利益者,「呼籲政府管制」形同養小鬼的雙贏策略。不幸的是,「市場失效」的原因恰恰是「政府管制」,不管是價格管制、特許營業證或者是實行強制配給等等形式,舊瓶裝新酒,換湯不換藥。

【譯作】政府與企業的「夥伴關係」|Government-Business "Partnerships"

文:吳莉瑋 圖: vgm8383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 Making Economic Sense 》書中的《 Government-Business "Partnerships" 》,Rothbard 把美國從開國的自由放任小政府系統,逐漸走向今日的中央集權大政府的過程,簡單精要地進行回顧。 體制派仍然持續卡特爾、控制、管制、移交政府業務給偏好企業,並紓困拯救他們心愛的騙子和輸家。它仍然在玩「夥伴關係」的老遊戲,當然,犧牲的仍然是我們。

【譯作】華爾街恐慌|Panic on Wall Street

文:吳莉瑋 圖: badbrother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 Making Economic Sense 》書中的《 Panic on Wall Street 》,提到「內線交易」並沒有真正的受害者,而是自由市場的本質,每個人都用自己的知識在市場上進行活動,讓能最大效率運用資源的人獲益,能力不好的人退出,進而達到生活水平提高。 問題就在,此種自由市場活動會讓某些既存的低效率大公司受到威脅,因此,這些權力精英們合作促成「內線交易罪」的概念,這種「罪」,其實只是掛羊頭賣狗肉,實質上,只是政府與老企業用來打擊威脅到自己地位的競爭者的工具,到處都有「內線交易」,但是真正被「定罪」的總是當代不握有權力的人,可悲的是,眾人還為「公平」而群起歡呼。

【譯作】邁可.米爾肯與權力精英|Michael R. Milken vs. The Power Elite

文:吳莉瑋 圖: Mechanekton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 Making Economic Sense 》書中的《 Michael R. Milken vs. The Power Elite 》,Rothbard 揭露左派自由主義者還有現存大企業家對於新興的競爭威脅所做出的一致反映,也就是尋求政府制定限制法規,讓那些帶來競爭威脅的對手胎死腹中。 邁可.米爾肯 從經營那些風險高、利率高,但是公司前景佳的小公司債券發跡(後來這類債券被媒體抹黑成垃圾債券),這些債券的利率高只是因為它們通常為市場接受度低所以較難籌措資金的新興公司,由於新興公司債券雖然「可能有高風險」,但其產品、公司前景甚至是產業競爭力卻不一定輸給大公司,因此,對效率低落的大公司而言簡直就是致命威脅。 由於米爾肯的高效率操作,不僅讓許多小公司獲得需要的資金,也讓投資人獲得高額利潤,到後期,甚至能夠對大型公司進行「蛇吞象」的槓桿收購,此種作法脫離傳統的銀行體系融資,因此,他也成為大銀行的眼中釘,最後,那些媒體加上權利精英們動員起來把他送進監獄裡。 米爾肯只是替需要資金的小公司找資金,而投資公司也是出於願意承擔風險獲得高收益的出發點進行自願合作,何罪之有? 這些建制派的老式反應很一致,首先,動員媒體刻意進行公共形象抹黑,把他塑造成「貪婪典範」,為立法的「民意基礎」鋪路,接下來,搞定立法部門的口袋,訂立更多有利於建制派的管制法規,最好是帶刑責,搞定一人的同時順便防堵往後的其他競爭威脅,最後,號昭「社會學者」與司法一起進行公審,執行隔離監禁外加輿論撻伐。

【譯作】關於股災的九大迷思|Nine Myths About The Crash

文:吳莉瑋 圖: Usonian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 Making Economic Sense 》書中的《 Nine Myths About The Crash 》,Rothbard 破除一些有關股市崩盤的各種說法,並提到這種經濟衰退是政府進行通貨膨漲的必然結果,衰退來得越早,清算過程也就越短,政府唯一需要作的事情,就是什麼都不作。

【譯作】所羅門兄弟銀行醜聞|The Salomon Brothers Scandal

文:吳莉瑋 圖: Thomas Leuthard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 Making Economic Sense 》書中的《 The Salomon Brothers Scandal 》,Rothbard 提出兩個建議,改善政府債券對資本市場的不良影響,一個是學 19 世紀英國發行不支付本金的永久高息債券( Consol ),另一個是政府宣布不認帳不清償。私以為,前者仍然是無底洞(雖然相形於目前的以債養債),而後者則是唯一解,還有加碼往後沒人想借錢給政府優良思想種子。

【譯作】股票、債券與傻瓜的操作|Stocks, Bonds, And Rule by Fools

文:吳莉瑋 圖: Stuck in Customs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 Making Economic Sense 》書中的《 Stocks, Bonds, And Rule by Fools 》,Rothbard 列出柯林頓政府如何以偽裝成經濟理論的荒謬謊言來哄騙民眾,同時指出此種普遍性的蕭條原因在於美聯儲的信用擴張,而此種巨幅信用擴張進入股市與債卷市場後,Rothbard 也提出他的預測:面臨衰退與崩潰的股市。此篇文章發表於 1994 年,而 2000 年的網路泡沫崩潰還有 2009 年的金融危機,似乎也可悲地一再重覆證明 Rothbard 預測的「通膨性繁榮崩潰」。

【譯作】艾斯納化馬納薩斯|Eisnerizing Manassas

文:吳莉瑋 圖: Express Monorail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 Making Economic Sense 》書中的《 Eisnerizing Manassas 》,Rothbard 分析迪士尼的馬納薩斯樂園爭議,揭露該計畫假借「自由市場」的名義,但實質上為傷害「自由市場」的政府擴權行為。 馬納薩斯戰場為美國南北戰爭的重要歷史地點,該項計畫首先要求當地政府提供龐大的補助支援,在「實際投資」前就以經濟開發之名搶劫納稅人,接著,迪士尼所聘用的馬納薩斯樂園主要顧問埃里克.方納( Eric Foner ),更是惡名昭彰的「反南營」歷史學家,遑論能夠講述馬納薩斯戰場的「真實歷史」。這項馬納薩斯樂園計畫( Disney's America ),後來在各界反對聲浪中,於 1994 年取消計畫。

【譯作】威士忌暴亂模式:當代適用嗎?|The Whiskey Rebellion: a Model For Our Time?

文:吳莉瑋 圖: The National Guard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 Making Economic Sense 》書中的《 The Whiskey Rebellion: a Model For Our Time? 》,Rothbard 除了是經濟學家外,同時也是經濟史學家。由於歷史事件需透過主觀性的歷史紀錄來回顧與了解,因此,錯誤地詮釋歷史事件(甚至是扭曲事實)的情況或多或少都會發生。重要的是重新揭露事實,並且盡量以正確的角度詮釋。 威士忌暴亂事件的官方記載內容,在近期研究中被揭露許多錯誤,簡言之,威士忌暴亂並非如官方記載的地區性暴力拒絕納稅犯罪,而是全國性的和平拒絕支付社會運動,此事件的歷史意義,在於美國人民對抗政府掠奪並成功地捍衛自由與財產權。

【譯作】代金券錯在哪?|Vouchers: What Went Wrong

文:吳莉瑋 圖: Jaypeg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 Making Economic Sense 》書中的《 Vouchers: What Went Wrong 》,Rothbard 除了提出此類配給代金券的社會主義成份外,也建設性地提供目前公立學校的教育系統能如何改善:(1)廢除私立學校的規定;(2)削減公立學校的預算;(3)保證嚴格地控制公立學校的家長和納稅人在各自的學區;還有(4)減稅,讓人們可以退出公立學校。

【譯作】槍枝管制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Gun Control

文:吳莉瑋 圖: alphadesigner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 Making Economic Sense 》書中的《 The Economics of Gun Control 》,透過柯林頓推動槍枝管制的實際案例,Rothbard 上了一小課政府干預經濟學:(1)費用或者是其他有的沒有的替代性名詞,都是稅的委婉說法;(2)提高企業徵稅將導致成本提高,造成供應減少,打擊消費者的購買,最後讓被提高徵稅的產業委縮;(3)營業稅增加會受到大公司歡迎,因為這種全面性措施可以提高企業經營門檻,替競爭力低落的大公司趕走新興小企業,製造卡特爾集團;(4)規模較大的公司,透過鼓吹政府干預、管制,能卡特爾化整個產業;以及(5)福利國家不斷擴大的主要原因,是干預主義理論家與各產業的大公司所組成的致命聯盟。

【譯作】人口控制|Population "Control"

文:吳莉瑋 圖: focus2capture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 Making Economic Sense 》書中的《 Population "Control" 》,除了先談聯合國的各種活動,實際上儼然已經大步邁往另外一個不被任何人監督的專制世界政府,也把人口問題的謬論拿出來刷洗一番,一如政府的老把戲,魔鬼不在細節裡,而在讓所有人都忽略本來這些事情就不應該存在的前提裡。

【譯作】私有化的準備工作|What to Do Until Privatization Comes

文:吳莉瑋 圖: amanky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 Making Economic Sense 》書中的《 What to Do Until Privatization Comes 》,Rothbard 很實際地提出,在進入最終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laissez-faire capitalism)世界之前,我們這些仍然得活在政府的糟糕統治下的一般人,可以怎麼努力(還有不應該怎麼做)。 簡單地說,把學校、道路、圖書館等政府業務盡可能像私營企業一樣以最有效率的方式經營。這些努力都沒法像最終真正私有化一樣好,但在此期間,我們這些生活在現實世界中的人至少能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比較能承受或比較滿意。

【譯作】私有化|Privatization

文:吳莉瑋 圖: Herr Olsen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 Making Economic Sense 》書中的《 Privatization 》,Rothbard 開心地看到政府開始以出售資產當成平衡預算的手段之一,對於政府難得出現的建設性作為(至少不是把事情搞得更糟),他建議政府應該加速資產私有化的速度,除此之外,我還另外加碼建議,順道解除各種行業的沒用政府管制或獨賣法令吧。

【譯作】查維斯的遺產|The Legacy of Cesar Chavez

文:吳莉瑋 圖: **bc**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 Making Economic Sense 》書中的《 The Legacy of Cesar Chavez 》,Rothbard 重新說了一回被渲染了傳奇色彩的農工運動領袖查維斯(Cesar Estrada Chavez)故事,和理想主義者的版本相反,在經濟學的世界裡,查維斯不過是另一個浪漫的現代造神運動產物,充滿熱血沸騰的宣傳造勢。 從公共關係角度上看,查維斯是成功的,但從「經濟現實」層面看來,他留給我們的啟示是:真的想發起社會運動來幫助別人的話,先學點經濟學吧。

【譯作】工會問題|The Union Problem

文:吳莉瑋 圖: cliff1066™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 Making Economic Sense 》書中的《 The Union Problem 》,在罷工運動不盛行的台灣,或許會真的相信美國的罷工運動偉大故事,但事實通常和故事有差別。 在自由市場中,當一個雇員不滿於目前的工作環境,他隨時都擁有辭職與跳槽的自由,另一方面,雇主認為無法接受員工要求的時候,也有解僱對方另聘他者的權利。當然,如果勞資雙方有簽訂合約,違約的一方得承擔違約責任。 換句話說,除非你是摩西能夠號召全世界的工人(摩西夠力嘛?),否則,一個生產力只有一小時一千塊的人,想要要求到一小時一千五百塊的薪資,又奢望雇主會甘於賠錢支付,在自由市場中是不太可能會發生的情況。如果雇主對你特別喜愛可能就另當別論,畢竟,討雇主歡心也是一種生產力。自由市場的罷工要成功,第一要罷工者所要求的條件低於他能夠創造的生產力,第二要剛好雇主找不到更便宜的替代員工。 既然罷工條件這麼高,為什麼那些歐美國家留下那麼多傳奇的罷工故事?其成功的關鍵在於迫使雇主退步,雇主退步的原因只有他除了答應工會要求之外別無他法,因為雇主不自由。 透過使用暴力、佔領私有產權等侵權方式,再加上透過政治斡旋通過的諸多法令,禁止雇主解僱工會人員、禁止法院發出抵制暴力的強制令等等。工會運動在短期內達到談判目的,但長期下來,就造成那些工人產值難以達到工會要求的產業,因為提高的成本而減少產品競爭力,最後那些產業不是外流(例如到罷工比較不可怕的亞洲開廠或代工)就是倒閉。

【譯作】取締工作:又一個最低薪資|Outlawing Jobs: The Minimum Wage, Once More

文:吳莉瑋 圖: Old Sarge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 Making Economic Sense 》書中的《 Outlawing Jobs: The Minimum Wage, Once More 》,Rothbard 說明了最低薪資法是「服務特權」的「政策工具」,任何對於勞動市場會有影響的最低薪資數字都會造成「強制性失業」。 就如我在「 【譯作】凱因斯主義者迷思|KEYNESIAN MYTHS 」文中所補充的: 最低工資法提高了就業的門檻,它使得產能沒有辦法達到最低薪資要求門檻的個人難以獲得工作機會,造成「強制性失業」。由於雇主被迫要以最低薪資以上的成本雇用員工,因此,若是雇主認為某位求職者的工作產能低於自己被法律強迫要付出的最低薪資,那他就不會雇用這位求職者。換句話說,一些工作產能無法達到最低薪資的人,若是沒有辦法找到願意「違法」以低於最低薪資雇用他的雇主,就只能被迫處於失業的狀態。

【譯作】健保計劃的惡魔原則|The Health Plan's Devilish Principles

文:吳莉瑋 圖: netjcmv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 Making Economic Sense 》書中的《 The Health Plan's Devilish Principles 》,在民主國家中,對於政府提出的複雜計畫,表面上會出現波濤洶湧的輿論討論與兩黨辯論,不過,仔細一分析,大多數的各式議題,不管在怎麼討論,大方向似乎都是不便,因為媒體辯護士們忙著在替正反兩方分析「細節」。 這篇文章的例子是柯林頓的健保計畫,熟悉嗎?當然,最近台灣也有,「證券交易所得稅」就是活生生的近期案例,大家都在討論細節、忙著提出各種「比較不衝擊的版本」,忽略了這種東西根本就不應該存在的大原則。

【譯作】價格管制回來了!|Price Controls Are Back!

文:吳莉瑋 圖: VinothChandar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 Making Economic Sense 》書中的《 Price Controls Are Back! 》,Rothbard 先列出美國近代以來不斷以慘劇收場的價格管制政策,並表達反對當局(柯林頓政權)正嘗試要對通訊與醫療產業進行的價格管制,最後點出政府進行價格管制的原因並不是要解決問題,而是要製造更多讓公眾以為他們非常需要政客來解救的問題。

【譯作】柯林頓學揭密|Clintonomics Revealed

文:吳莉瑋 圖: The PIX-JOCKEY (= pictures retoucher)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 Making Economic Sense 》書中的《 Clintonomics Revealed 》,Rothbard 精闢地把柯林頓式思考方式(或說是宣傳內容)補充到歐威爾式「雙重思想( doublethink )」: 柯林頓學是歐威爾式經濟。這是自相矛盾的歐威爾式「雙重思想( doublethink )」;在經典的歐威爾式「自由就是奴役」和「戰爭就是和平」之外,柯林頓學還補充了「政府支出就是投資」和「稅收就是貢獻」。沒有一所學校的經濟思想(甚至是凱因斯主義)會主張在經濟尚未從衰退中恢復時大幅增稅;但柯林頓會。

【譯作】柯林頓學:展望|Clintonomics: The Prospect

文:吳莉瑋 圖: sskennel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 Making Economic Sense 》書中的《 Clintonomics: The Prospect 》,當時柯林頓的任期才剛開始(正是民主黨大躍進階段),有趣的是,Rothbard 對於美國的民主共和兩黨輪替預測,確實也在其後的小布希與歐巴馬政黨輪替中又走了一遭,目前美國的政治詐欺球賽正走到歐巴馬時代大躍進的中段,情況和 Rothbard 在多年前的預測相差無幾,而接手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的現任長命美聯儲主席班.柏南克(Ben Shalom Bernanke),其通膨的功力相較於他的騙子前輩們,也是不遑多讓(或許更上一層?看看QE∞)。

【譯作】國旗修憲案爭議|The Flag Flap

文:吳莉瑋 圖: Luke Redmond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 Making Economic Sense 》書中的《 The Flag Flap 》,Rothbard 評析了有關國旗修憲案爭議的正反論點,並推論證明這些論點的荒謬,最後,他以財產權的「傳統」觀點,簡單又清楚地解決了看似糾葛不清的國旗修憲案爭議,不管是禁止「褻瀆」而不能焚毀國旗,還是「言論自由」而反對禁止,兩方都把焦點放在錯誤的地方。以財產權的角度出發,只要這面國旗是你的私有財產,沒有人可以阻止你對這面國旗做任何處置,反之,只要有人未經你的同意就燒了你的國旗,這種行為將侵犯你的財產權,應該被禁止。

【譯作】斐洛、憲法與直接民主|Perot, The Constitution, And Direct Democracy

文:吳莉瑋 圖: Olivander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 Making Economic Sense 》書中的《 Perot, The Constitution, And Direct Democracy 》,Rothbard 除了分析羅斯.斐洛( Ross Perot )在 1992 年美國總統大選中所提出的「電子直接民主」,並表示其贊成外,也針對斐洛提出的憲法修正案提議與共和黨人所提出的預算平衡修正案做比較,並直指後者提案的荒謬處。

【譯作】布希與杜卡基斯:在意識形態上形影不離|Bush And Dukakis: Ideologically Inseparable

文:吳莉瑋 圖: mohammadali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 Making Economic Sense 》書中的《 Bush And Dukakis: Ideologically Inseparable 》,Rothbard 將當時總統大選中,布希與杜卡基斯的各種政策擺在一起,細細分析兩黨的政策差異只是修辭不同,實質上都是相同意識形態的產物-凱因斯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