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譯作】關於股災的九大迷思|Nine Myths About The Crash


文:吳莉瑋
圖:Usonian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Making Economic Sense》書中的《Nine Myths About The Crash》,Rothbard 破除一些有關股市崩盤的各種說法,並提到這種經濟衰退是政府進行通貨膨漲的必然結果,衰退來得越早,清算過程也就越短,政府唯一需要作的事情,就是什麼都不作。

關於股災的九大迷思|Nine Myths About The Crash

作者:Murray Rothbard
譯者:吳莉瑋

自從 1987 年 10 月 19 日的黑色星期一後,市民被政客、經濟學家、金融家還有各類專家提供的各種不相關與矛盾的解釋和建議給淹沒。讓我們試著整理並反駁一些有關股災的性質、原因和補救措施的廢話。

迷思 1:這不是股災而是「修正」。

暈倒。市場從八月底開始就處於虛擬的崩潰狀態,從泡沫高峰開始轉跌。而黑色星期一純粹就是九月初以來收縮過程的封印。

迷思 2:股災發生的原因是股價被「高估」,現在這種高估已經被治癒。

迷思 2 替迷思 1 增加哲學謬誤。把股票價格下跌歸因於股價高估,相當於古老的謬誤,把鴉片讓人睡著的原因「解釋」成它有「讓人入睡的力量」一樣。把定義奇蹟般地蛻變成「原因」。根據定義,股價下跌意味著先前被高估。那又怎樣?這個「解釋」不能告訴你為什麼股價被高估或低估,也不能告訴你這個世界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迷思 3:這次股災的原因是電腦交易,因為它和股指期貨相關連,造成股市容易波動。因此,任何的電腦交易、股指期貨或這兩者,應受限制(或不合法)。

這是代罪羔羊的變種,用「電腦錯誤」替「人為錯誤」脫罪。它也是勒德謬論(Luddite fallacy)的變種,把人為錯誤怪罪現代技術,並拿著撬棍破壞新機器。人們交易並替電腦寫程式。此外,「磁帶」比「黑色星期一」的動作還晚了數小時,電腦起的作用很小。而股指期貨則提供投資者很好的工具來對沖股價的波動,它值得歡迎而不是被限制,而它是其競爭對手的代罪羔羊-股災真正原因的老線交易。責怪股指期貨或電腦交易,就像射殺帶來市場財經壞消息的使者。這種反應是為了封鎖消息而停止交易的威脅(有時是現實),一個可憐但徒勞無功的嘗試。香港交易所關閉了一個星期,試圖阻止股災,當它重新開放時,結果是更嚴重的股災。

迷思 4:股災的主因是美國的巨額貿易逆差。

胡說八道。貿易逆差沒有什麼不好。因為實際上沒有收支逆差,如果美國的進口大於出口,這些差距必須以某種方式支付,而支付的方式是外國人以美元投資,因此,資本將流入美國。如此,巨額貿易逆差導致零收支逆差。

外國人投入大量美元資金在財政部的赤字、房地產與工廠等處已經好幾年了,這是好事,它使美國人比在其他可能的情況下享受更高價值的美元(因此有更便宜的進口)。

迷思 4 的倡導者說,可怕的是,美國在最近幾年成為債務國而不是債權國。這有什麼不好?美國從立國開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期間都是債務國,這伴隨著人類歷史上幅度最大的經濟成長、工業增長,以及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迷思 5:預算赤字是股災的主因,我們必須努力減少赤字,透過削減政府開支、增加稅收,或者兩者同時進行。

不幸的預算赤字造成許多經濟問題,但股災不是其中之一。某個政策很糟並不代表所有經濟問題都是它造成的。基本上,預算赤字與股災不太相關,一如巨額預算赤字與 1987 年的股市繁榮不太相關。現在,加稅是自由派與保守派凱因斯主義者最喜愛的補救措施。說到這,有一個原始的(或經典的)凱因斯主義觀點被神奇地忘記了。怎麼能透過加稅來治好崩潰(或衰退)?

加稅顯然會對在崩潰中步履蹣跚的經濟造成毀滅性打擊。增加稅收來治癒崩潰,是不被哀悼的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計畫主要政策之一。我們想要重播?那些認為加稅能夠「安定」市場的想法顯然是出於雲中天國(Cloud Cuckoo-land)。

迷思 6:應削減預算,但幅度不能太大,因為大減政府支出會引發經濟衰退。

不幸的是,我們不用擔心政府開支會大幅削減。這種削減將有卓效,不僅是因為削減本身,而是因為能減少政府支出所做的那些非生產性的蠢事,因此把社會資源轉到較低比例的消費與較高比例的儲蓄與投資。

增加儲蓄與投資相對於消費的比例,以緩和經濟衰退,是奧地利學派所提出的補救措施,可以減少糾正清算時必然出現的經濟衰退強度,在經濟衰退時期,市場將清算因為通膨性銀行信用擴張所造成的不健全投資。

迷思 7:為了彌補崩潰並避免經濟衰退,我們需要大量的貨幣通膨(委婉說法為「流通性(liquidity)」)和低利率。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作的完全正確,在股災發生後大量注入信用額度,並宣布美聯儲將確保銀行、市場與整體經濟具有充足的流通性。(從凱因斯主義者到「自由市場倡導者」,都採用了這個傳統經濟策略的變種。)

在這個模式中,格林斯潘和聯邦政府提出治癒股災與未來衰退的解藥,透過在經濟中注入那些引起這場疾病的病毒(通膨性信貸擴張)。再一次重覆,用通貨膨脹治療通貨膨脹這種事,只會發生在雲中天國。簡單地說:股災的原因是美聯儲過去幾年的擴張性貨幣政策所造成的信貸繁榮。頭幾年,在通貨膨脹的第一階段,實際價格上漲幅度小於貨幣的通貨膨脹速度。這也是典型的通貨膨脹愉悅期,也是廉價又豐富的貨幣供應伴隨適中物價上漲的「雷根奇蹟」。

到 1986 年時,那些抵消通貨膨脹並保持低物價(美元異常高價與 OPEC 崩解)的主要因素,在經濟調整過程中消失。下一個不可避免的步驟,恢復並加速物價上漲,通膨率從由 1986 年的約 1% 上升至 1987 年的約 5%。

因此,對於預期通膨即將加速的敏感市場,利率在 1987 年開始大幅上升。一旦利率上升(這和預算赤字關係很小),股票市場的崩潰是不可避免的。在此之前的股市繁榮,建立在搖搖欲墜的 1982 年低利率基礎。

迷思 8:美聯儲不明智的緊縮貨幣政策,從 1987 年 4 月到崩潰前平緩的貨幣供應量,促成此場股災。

這裡有個重點被完全扭曲。持續六個月的平緩貨幣供應,或許使得經濟衰退不可避免,並增加了股市暴跌。但是,貨幣緊縮是件好事。除了奧地利學派以外,沒有其他學派的經濟思想認識到,一旦通膨性銀行信貸熱潮開始,糾正與清算不健全投資的經濟衰退就不可避免,而且這種清算越早越好。

經濟衰退越早來臨,需要清算的不健全投資就越少,就能越快結束經濟衰退。處理經濟衰退的最重要的一點是政府不干預、不膨脹且不規範,盡快地讓經濟衰退完成清算。試圖干擾經濟衰退,無論是通膨或是管制,都只會延長或惡化衰退,就像 1930 年代一樣。然而,學者、所有學校的經濟學家還有兩黨政客,一致同意地衝到協定政策:通膨與管制。

迷思 9:股災之前主要的危險是通貨膨脹,美聯儲緊縮貨幣是對的。但股災之後,我們必須換擋,經濟衰退變成主要的敵人,因此,美聯儲要開始至少要通貨膨脹到價格迅速通膨為止。

這整個分析,滲透媒體與政府體系,假設了 1970 年代以及過去兩個重大經濟衰退的重要事實與教訓,從來沒有發生過:即通貨膨脹的經濟衰退。 1970 年代被丟到歐威爾的忘懷洞,政府又再一次丟出凱因斯主義者的菲利普斯曲線,這個菲利普斯曲線說不定是現代經濟學中最重要也最荒謬的錯誤。

菲利普斯曲線假設選擇只有兩種(1)經濟衰退加失業,及(2)嚴重的通貨膨脹。如果有人想用菲利普斯曲線的語法來形容現實,則是相反:這兩種選擇是(1)嚴重的通貨膨脹和更大的經濟衰退,或(2)兩者都沒有。迫在眉睫的危險是另一個通貨膨脹的經濟衰退,而格林斯潘的反應表明,這將是一個彌天大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