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4的文章

【譯文】權貴資本主義之父

組織犯罪 |13. 權貴資本主義之父 作者:Thomas J. DiLorenzo 譯者:吳莉瑋 圖片: kevin dooley via photopin cc 大蕭條發生後的前幾年,聯邦政府宣布對華爾街富豪提供數十億美元的救助計畫,救助計畫的捍衛者立馬提出他們所認為的秘密武器:亞歷山大.漢密爾頓( Alexander Hamilton )為美國資本主義之父。他們口中批准救助計畫的漢密爾頓,同時也是提倡替「新生產業」提出保護性關稅的第一人,他將歐洲風格重商主義引入美國,還替各類產業提出無數的補貼與「懸賞」。(漢密爾頓在他著名的《 Report on Manufactures 》這麼做。) 華爾街機制之一的《 Forbes 》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亞歷山大.漢密爾頓 VS 羅恩.保羅」的文章,認為自由意志主義對企業福利的批評應該被忽視,因為漢密爾頓和議員保羅與其同道支持者相比,是個傑出的政治家與經濟天才。 《華爾街日報》也加入漢密爾頓崇拜,由商業史學家 John Steele Gordon 發表了一篇文章,主張真正的問題在於中央銀行的集權程度不足,美國需要更高程度的聯邦規劃,而不是更少。 Gordon 呼籲要有個經濟強人來指導、監管金融市場,他支持救助計畫,並把金融危機歸咎在 Thomas Jefferson 身上! Jefferson 反對漢密爾頓所支持的美國第一個中央銀行-美國銀行,他主張硬通貨、不相信政客的貨幣主張。據 Gordon 所言,這種思想正是大蕭條的主因。事實上,美聯儲年復一年地追求零利率,再加上強迫出貸者將數十億美元出借給不合格之貸款人的聯邦政策(由房利美與房地美擔保),才是房地產泡沫的主因。 這些瘋狂的漢密爾頓崇拜,正展現出漢密爾頓的中央經濟規劃天才,他透過大量公債及中央銀行的合法偽幣來資助美國偽資本主義的思想基石。(譯註:有關中央銀行系統的合法偽造行為,請參考拙作 搞懂經濟之回歸市場貨幣 )造成經濟大蕭條的,正是這種偽資本主義系統,而不是 Gordon 那掛人所指責的[資本主義]。 實際上的漢密爾頓 當時有一群人想將英國重商主義與帝國主義帶入美國,漢密爾頓為其領袖。當他們身為英國重商主義與帝國主義的支付者時,他們不惜發起革命來反對。但如果是作為收受者,這可是完全不同的事。正如喜劇演員 Mel B...

【譯文】農企搶匪

組織犯罪 |12. 農企搶匪 作者:Thomas J. DiLorenzo 譯者:吳莉瑋 圖片: Profound Whatever via photopin cc 柯林頓總統在 1996 年簽署了「農業自由」法案,該法案宗旨是要終結大部分的政府農業補助。當時農業補助的主要形式為價格支持-由國家強制實施、高於自由市場水平之最低價格。 取消價格支持無疑能夠讓農業市場更具效率,但政府出面主動取消讓那些具權勢之農企獲益的補助計畫,不僅罕見,還有點古怪。真實情況是,這些補助只不過是換過一種形式,並未真正終結。 公共選擇經濟學的一個原則是,政客總是竭盡所能地掩飾其對普遍不太受到讚揚之團體的補貼,譬如富有農企。透過保護主義或者價格支持等方案來補貼,取代直接寫支票給那些農企,總是比較受到政客青睞,因為後者很容易就會被納稅大眾發現事有蹊翹。然而,價格管制在農產市場所造成的扭曲相當嚴重,顯然連政府也意識到該是時候擺脫這種扭曲。政府的所謂「過渡支付」,據稱是要用來暫時協助可憐富農失去政府高於市價之收購所承受的陣痛。 這只是政府透過「誘餌與轉換」手法來唬弄大眾的案例之一。過渡支付不會是真的過渡,可能打從設計之初就不打算要是過渡。農場說客的勢力從未消失,這些說客立即投入遊說,增加其他的永久性補助項目,而且他們成功了。每年都有「補充開支法案」,美國納稅人每年得扛上數百億美元的擔子來消化這些農企福利的增加。 國會把這些計畫灌上「過渡性」的招牌,藉此來向農企榨取穩定的競選獻金,農企透過遊說手段年復一年地投入百萬美元現金,只是為了換取這些過渡性法案的延展。 《 USA Today 》 2005 年 2 月 1 號的一篇文章,解釋了德州棉花農企的這種打劫機制。該文關注當年棉收 4,000 標準包的 Eugene Bednarz 。 2005 年的預估棉收超過 7,500 萬標準包,創 50 年來的新高。 這也代表著企農偷取納稅人所得的歷史,可能超過了半世紀。新系統的運作方法如下,如果棉花市場價格低於政府定的支持價格,政府就會用納稅人的錢,支付棉花企農市場價格與法定價格之間的價差。 當時,棉花市場價格為每磅 35 美分,法定價格為每磅 52 美分。每一標準包大概是 500 磅,因此, Bednarz 先生獲得每磅 17 美分的補助,政府發給他一張 3...

【譯文】價格詐欺:真正問題所在

組織犯罪 |11. 價格詐欺:真正問題所在 作者:Thomas J. DiLorenzo 譯者:吳莉瑋 圖片: Poster Boy NYC via photopin cc 在 1980 年代最重要的租稅改革主要有兩點,一是根據通膨調整的聯邦所得稅指數化,二是將 15 個稅級減少為 3 個稅級。在那之前,一般中產階級光是因為貼補生活費用提高的加薪,就已經被推到較高稅級。由於連續幾年基本生活費用的上漲,使得一般人繳完稅後可以帶回家的收入減少,肥了政府,一般公民的日子反而更苦。 在這樣腐敗的劇本下,美聯儲會印製超量貨幣來創造價格通膨。價格通膨會提高生活開銷[因為生活開銷提高而普遍會補償性加薪],最終會導致「稅級爬升」與納稅總額提高。當納稅人受苦時,聯邦政府的預算反而獲得膨脹。政客不會去主張加稅來獲得選票,通貨膨脹就可以達到相同效果。這種效應簡直是無形的加稅(這並不表示有形的加稅比較好)。 多虧了所得稅指數化,聯邦政府不再能用通貨膨脹這種方式掠奪中產階級。但是州與地方政府仍能透過房地產稅達到效果。不需要任何政客呼籲加稅,只要房地產價值上升,房地產稅額自然會上升,就像 20 世紀這前 7 年一樣。房地產稅替政客們完成這類見不得人的工作。 因此,當美聯儲的貨幣擴張政策造成房地產泡沫時,房地產大幅增值的同時房地產稅也跟著大幅增加。(地方政府為了維持總稅收[房產價值與稅率相乘之結果],房地產泡沫崩解後渴望能增加房地產稅率。) 舉例而言,馬里蘭州政府宣布該州 2005 年的房地產稅收較 2000 年增加了 35% 。這並不表示在此期間州政府的「服務」質量改善了 35% ,市民不過就是多付了 35% 的稅來維持相同[或更糟]的政府「服務」。

【譯文】美聯儲暨 ACORN 之罪

組織犯罪 |10. 美聯儲暨 ACORN 之罪 作者:Thomas J. DiLorenzo 譯者:吳莉瑋 圖片: Truthout.org via photopin cc 幾年前,社區組織改革協會( ACORN )這個雇用剛從法學院畢業之歐巴馬的左翼政治團體,因為旗下一名「稅務輔導員」提供兩名冒充為妓女與皮條客的人逃稅諮詢且被拍攝記錄下來,鬧上新聞版面。這兩位臥底告訴「輔導員」,他們希望利用政府補助貸款來開一間妓院,容納幾十個他們從中美洲非法偷渡來美的少女。影片中,這名「輔導員」高興地告訴他們該怎麼申請政府貸款又不被當局發現自己真正的目的。 這段故事固然低俗,但和 ACORN 過去三十年的主要作為相比,仍相形見絀。在美聯儲委員會、貨幣監理署與其他政府機構管理下的合法勒索活動中, ACORN 可是個大咖。這些合法勒索始於 Jimmy Carter 總統 1977 年的《社區再投資法( CRA )》,該法案授權像 ACORN 那樣的「社區團體」高效地敲詐銀行數十億美元。《社區再投資法》讓這些團體可以「抗議」銀行的擴張或併購議程。這些團體會像美聯儲申訴,同時要求那些想要合併或擴張的銀行必須提供 ACORN 那類團體數十億美元,讓社區團體可以放貸給次貸借款人。當然, ACORN 得到資金後,大部分都用在組織支薪與開銷上頭。已破產的華盛頓互惠銀行( WaMu Bank )曾經吹噓自己的 CRA 放貸額高達 3,750 億美金,全國銀行( Countrywide Bank )也在提供了 6,000 億資金給 CRA 貸款後受到美聯儲的褒獎,後者在 2008-09 年金融海嘯的次級房貸危機中破產。 ACORN 及許多類似左翼「社區團體」從銀行拿到的大部分資金都用於政治活動,例如民主黨的選民登記、支持各級政府中的左翼候選人(越左越好)、組織集會與抗議活動,以及用所謂「人民平台」之名進行各種遊說等。 ACORN 「人民平台」曾經承諾:「直到美國走向齊心之路、共享財富以前,我們將持續奮鬥…」換句話說,就是社會主義。 CRA 本身就是個謊言-銀行光是拿出數十億美元等著出借給低收入戶與少數族裔社區就可以獲利。銀行家理應被偏見蒙蔽,銀行被政府強迫要在次級房貸市場中利用這數十億美元獲利。 現實情況是,美聯儲以 CRA 強迫借出貸款的金融機構把數十億美元出...

【譯文】想玩就乖乖付錢:有什麼好大驚小怪?

組織犯罪 |9. 想玩就乖乖付錢:有什麼好大驚小怪? 作者:Thomas J. DiLorenzo 譯者:吳莉瑋 圖片: kevin dooley via photopin cc 華盛頓體制派跟全國性媒體,在 2009 年對伊利諾伊州州長 Rod Blagojevich 販賣政治人情一事紛紛佯裝憤怒。 Barack Obama 當選總統後空下來的參議員席次,該州州長被授權指派繼任者, Rod Blagojevich 顯然藉此「兜售」這個位置。聯邦檢察官 Patrick Fitzgerald 聲稱如果林肯知道芝加哥政治人物從事這種羞恥行為恐怕會從墓裡跳出來,這種說法簡直是這場事件的最大笑料。 事實上,林肯可能會對檢察官這種愚蠢說法大翻白眼。普利策獎得主的林肯傳記作者 David Donald 曾經提出,林肯在總統競選期間是伊利諾伊州的政治後台高手。當時年輕的林肯說自己的目標是要成為「伊利諾伊州的 DeWitt Clinton 」, DeWitt Clinton 被認為是發明且完善「腐敗政黨分肥制」的前紐約州長。 林肯成為總統後的第一件事,是讓國會在 1861 年 6 月召開特別議期來討論《太平洋鐵路法案》,該法案將醞釀出當時美國史上最龐大的政治貪腐醜聞(動產信用公司醜聞 Credit Mobilier scandal )。林肯個人也因為總統身分的關係獲益於該法案,因為該法案讓總統決定政府對於橫貫鐵路的東部補助起點,他選擇首先補助自己在 1857 年大量購置地產的愛荷華州 Council Bluffs 地區。林肯的許多共和黨同志,從 Thaddeus Stevens 到 Justin Morrill 與 Oakes Ames,甚至包含 Sherman 將軍,都因為《太平洋鐵路法案》而累積了財富。 兜售政治人情可以說是華盛頓政治圈(還有美國的所有其他政治圈)的寫造-包括政府官職的指派。只有近幾十年來國會議員 Ron Paul 例外,幾乎所有華盛頓政客都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兜售政治人情。立法與監管,被用來「交換」政治獻金、回扣、親友的高薪工作、私有公司職位的就業保證與金錢等回報。這就是政治人物的工作,也是政治的本質。 Blagojevich 州長不過就是在作政治人物典型的白賊日常工作。 政府相當善於推銷政治人情,甚至被寫入學術專著,成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