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自學者之路


文:吳莉瑋
圖:Anonymous9000 via photo pin cc

出生後自家庭薰陶開始受教育,接著進入學校遵守師長的指導認真地守本分到暫時完成學業,最後進入社會就業,從襁褓中的嗷嗷待哺到必須靠自己的力量餵飽自己,我在人生道路上總是遇到許多問題。抱著對世界好奇的態度,加上天生背骨的個性,面對問題時,總是傾向自己找出解決方法。

國中以前,對這世界最大的疑問是為什麼要逼我穿裙子,而且為什麼要只為了考試念些無聊的東西。高中的時候,只記得有個老師說過「科技是中性的,要學會對的價值觀判斷,才不會做錯事」,直到離開原生家庭並進入大學就讀之前,我所受的義務教育與中學教育,並沒有養成一套具有系統的世界觀。

進入四年大學設計系的放任式教育,我的自學之路才漸漸開始…

大一的時候忙著讓自己習慣一個人,學會使用 BBS 網路社群,還學會利用除了 Yahoo! 奇摩以外的搜尋網站;大二的時候忙著談戀愛、練空手道,還有當時才剛開始流行的無名小站,除此之外,因為常常翹掉軟體課,為了抱佛腳交設計作業跟考試時成果不要看起來太慘淡,所以學會找網路上的軟體教學,遇到不解的難題拼命找答案,大部份有用的資料都是外國人的 Blog,即便是全篇英文也得硬著頭皮看;大三突然發現 RSS,學會用 bloglines 跟 Google Reader,RSS 訂閱數從五十增加到三百多個,時增時減;大四的時候,RSS 的文章內容從軟體教學、設計新品、搖滾樂等內容,慢慢跨到苦勞網、弊案、社會學、人類學、樂生運動等等跟社會議題有關的領域。

因為大學時的獨來獨往,人緣也沒有很好,遇到問題時,也開始習慣第一反應是自己找答案,出社會之後,要遇到同事和善傾囊相授的時刻並不多,自己找答案最不欠人情又有高度成就感,於是,自學變成一條不歸路。

通常,問題有兩種:技術性問題跟觀念性問題。像軟體、翻譯、文法、怎麼寫履歷等等技術性問題,只要有耐心找資料,一定會有合用的解法,但是,觀念性問題就比較複雜了。

觀念性問題大概有三類,第一種是運用現有的人生經驗所累積的知識就能解決,第二種是請教有類似經驗的他者,照著他人教導的方法就能順利解決,最後一種則是,腦子中既有的知識無法解答,別人的看法總覺得有種說不出的不妥,經過自己推理的見解,細想之後又總是不甚滿意。

幸運的是,我生活在資訊還算自由,而且生活條件還算優渥的環境,在遇到第三類問題時,我可以不需要靠他人轉述的權威式指揮,而能靠著在網路上、在圖書館的資料中找尋眾多的他者觀點,慢慢累積、調整、涵養自己的世界觀。在累積能量的過程中,也慢慢從轉介資訊跟觀點的角色,變成出現一股想要有系統地整理出自己看法的心情。LW Studio 是在這種想要清楚地表達自己看法,記錄自身關注之議題的心情之下出現的。

然而,寫文章和轉貼文章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轉貼文章的人對於轉貼內容不用負責,畢竟,只要附上訊息來源就算是對轉貼的動作有所交代,而,寫文章表達自己的世界觀可就不同,如果連自己也無法說服自己的觀點,要怎麼把一時激昂所註下的文章標題完成都是個問題,更別說是拿出信心回應不同看法的讀者在留言中的批評指教,雖然目前我的讀者並不多,但寫不出對自己有所交代的文章還真的擺不出來。

為了講話更有自信加深自有想法的深度,我開始在業餘時間念起論文來,影響我最深的一派理論是自由主義,更精確地說,是奧地利經濟學派,剛開始的入門磚,是個中文的 Blog「普通人的自由主義」,裡頭很多觀點雖然乍看之下有點衝擊,卻能夠合理解釋地我的疑問,後來,為了尋找在職專班申請資料要準備的論文提案,我逛到 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 的網站。

像是挖到寶一樣,除了有許多可以自由下載的電子書,還有各種演講跟每天會出現的專題文章。因為不會每個人的看法都一致,所以同一個學派裡面也是會有許多分部,面對海量的可閱讀資料,我選擇先從 Human Action 開始。偶爾感到艱澀難解時,再配合網站上提供的專題式演講幫助理解。

對於我的自學之路,Human Action 裡有一段話顯得很貼切:
人,不是沒有錯誤的。他尋求眞理-也即,盡其心靈與理智之可能,尋求對於真實的適當了解。人決不會成為無所不知的。他決不能絕對地確信:他的探究不會導向歧途,而他所認為的某項眞理不是錯誤。人所能做的,只是把他的一切理論一再地加以最嚴格的檢討。

人的行為 Page 120 | 夏道平 譯
【後記】

原本這篇文章是想直接介紹 Hans-Hermann Hoppe 在 2011年的演講 Property and the Social Order,總長約一小時,很清楚地把財產跟社會秩序的關係做了精彩的闡述。然而,此文寫到這裡已經很長,把這段演講的介紹接在自我探索的內容之後,不太適合,改日另行撰文專述為佳。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