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譯作】重思80年代|Rethinking The '80s


文:吳莉瑋
圖:eyewashdesign: A. Golden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Making Economic Sense》書中的《Rethinking The '80s》,Rothbard 分析美國在 1980 年代經濟衰退的罪魁禍首並非政客所指責的貪婪、減/增稅(事實上一直都只有增稅)、法規等等「成果」,而是美聯儲「通膨性信貸擴張」所灑下的「種子」。

不只是美國,各國政府都正走上美國的老路,政府與銀行這個詐騙大聯盟在今時今日已經孟不離焦,無助的納稅羔羊與受薪階級,只能在每次大選時,殷殷期望能出現一個全能愛民總統,然後努力工作承受日益增加的赤字與徵稅(娛樂節目是抹黑在自由市場中努力經營企業的人很貪婪)。解決之道?自由思想革命。

重思80年代|Rethinking The '80s

作者:Murray Rothbard
譯者:吳莉瑋

在這新的十年中(1990 年代),正值二戰以來最長的經濟衰退,從首次總統選舉開始,兩黨都圍繞在詮釋 1980 年代的問題上搏鬥。對民主黨而言問題很清楚:經濟衰退是罪惡種子「貪婪十年」播下的結果,由雷根式經濟鬆管、減稅、巨額赤字,以及魔頭麥克.米爾肯(Michael Milken)創造的大量資金所共同激化的貪婪。

對於老布希共和黨而言,總統只是運氣不好:當前的經濟衰退是全球性的(這個理由也勉強適用在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總統的任期內),和雷根式經濟繁榮沒有因果關係。對於越來越多反對老布希的共和黨人士而言,雷根式經濟繁榮的美好,因為老布希的增稅與大量商業監管政策而轉向。

要揭穿這些立場的謬誤與偽真理是一項艱鉅的任務。首先,美國人的「貪婪」不多也不少,不管是 1980 年代前或後。其次,麥克.米爾肯(Michael Milken)也不是壞人,自由市場的分析表明,他的大量貨幣收入反映出他幫助股東逃離威廉法案(Williams Act)的巨大生產力,該法案削弱收購競價,並且加強低效率的規則及老式企業寄生在股東背上的經理人與財務利益。

為了防止德州、加州等地出現的新人進行有效率的競爭,老布希政府從鐵鏽地帶(Rust Belt)手中拯救洛克菲勒企業與其聯盟,摧毀米爾肯(Milken)並阻止他帶來的競爭性收購威脅。

第三,雷根並沒有如其所宣傳的「減稅」,相反地,1981 年所削減的高稅級所得稅收,已被普通美國人繳納的社會保險稅(Social Security)抵銷有餘。保守的棉籽象鼻蟲(boll weevil)民主黨人,堅持將通貨膨脹計入稅率,但不幸的是,個人免稅總額永遠不會納入,這使得實質收入繼續減少。1981 年以後的每一年,雷根政府同意持續增加稅收,顯然是為了懲罰那些根本不存在的減稅。高峰在兩黨和議的極左派稅制改革法案(Tax Reform Act of 1986),該法案削減高稅級所得稅收,但以「關閉漏洞」之名,透過取消大量稅收減免項目,再次重挫中產階級。

這些「漏洞」之一是房地產市場,抵押貸款大部分的稅收減免被取消,將房地產市場在幾年後推入或許是 1930 年代以來最深的衰退。

事實上,從 1980 年雷根出現前到 1991 年,聯邦政府的收入增加了 103.1%。不管它是什麼,絕對不是「減稅」,而是巨額加稅。但是,為什麼赤字規模變得更大?因為聯邦政府支出上升得更快,在此期間是 117.1%。簡言之,問題在於稅收與支出同步加速,但是支出上升得更快:產生赤字問題。

雖然老布希透過巨額增稅、赤字與商業控管,確實加劇經濟衰退,但是雷根政府不能因此脫罪。事實上,民主黨的「如果…不是…」分析裡,唯一有力的,是至少他們認識到,1980 年代的繁榮不可避免地導致 1990 年代初的深遠經濟衰退。而反老布希的共和黨人最薄弱主張,是他們認為 1980 年代是美好的、純粹的熱潮,對於未來沒有產生的經濟問題。

但是,這些弊病並非源於貪婪、減稅,或任何其它的原因。1980 年代的問題在於貨幣和銀行系統,責任要歸咎於該系統的主人-美聯儲。事實上,就如德國經濟學家與前銀行家 Kurt Richebächer 指出,1980 年代美國的繁榮發展與 1920 年代驚人地相似。在這兩個年代裡,美聯儲製造的通膨信貸主要流到房地產市場,並在 1980 年代末進入股市,簡言之,繁榮來自於「紙幣資本」與投機,而「實體經濟」的物價通貨膨脹則低得多,特別是消費品。

由於 1920 年代批發與消費品價格保持平穩,誤導了前貨幣主義經濟學家 Irving Fisher,並宣稱通貨膨脹不存在,沒什麼好擔心。當 1980 年代物價通膨並非平坦,它仍低到足以使編制經濟學家宣稱通膨問題(與商業週期)已被永遠彌平。在 1980 年代,物價通膨因為各種外部因素放緩,例如通膨嚴重的第三世界國家以美元作為非正式交易貨幣,以及透過外資融資美國赤字使美國從國外進口便宜貨物。

完全複製 1920 年代的 1980 年代房地產狂熱,讓每個人認為房價註定永遠上漲,並成為不容置疑的信條。雖然房地產終於獲得應有的懲罰,最後回到現實的態度,但股市則繼續漂浮在夢幻世界,再次困惑了那些股市觀察員,讓他們忽視了「現實世界」的嚴峻事實。

罪魁禍首,不是稅收或貪婪,而是美聯儲製造的通膨性信貸擴張。當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試圖以瘋狂地通膨來拯救老布希時,我們正在儲存幾年後另一次衰退的種子。銀行倒閉、S&L 醜聞、房地產崩潰等等,都該歸咎於美聯儲主席,媒體不約而同地把他視為全能君主,但更應該送他出場並作廢他的皇冠。1980 年代(與 1990 年代)的惡棍是保羅.沃爾克(Paul Volcker)和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但只要他們仍是美國公眾的心愛人物,就永遠不會被視為惡棍。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