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譯作】凱因斯主義者迷思|Keynesian Myths


文:吳莉瑋
圖:woodleywonderworks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Making Economic Sense》書中的《Keynesian Myths》。凱因斯主義者宣稱:貨幣膨脹能夠滿足閒置資源與失業人口對貨幣的需求,因此貨幣膨脹除了不會產生通貨膨脹,還可以減少失業率並增加產能利用率。但是,這個凱因斯神話失效了,他們沒能預測到「通貨膨脹」與「高失業率、高閒置產能」共存的現實。

要解釋為什麼凱因斯主義的理論失效,必須先釐清到底失業與閒置產能的根本原因為何。首先,在不受政府強制性干預的自由市場下,任何拒絕就業,或者是選擇閒置手中握有之資源的人,都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勞動力或是手中握有之資源值得更高的價格,因此,在沒有出現願意支付這個理想價格的情況下,拒絕以較低薪資就業或較低價格售出資源,是一種自願性行為。

這種自由市場下的自願性失業或資源閒置,很快就會隨著資源持有者不斷地在市場中遇到挫折而調整,使得勞動力或商品的提供者能夠在一個剛好能夠接受的價格上進行交易(例如受雇或是買賣)。換句話說,在自由市場下,所謂的「失業」或是「閒置資源」,只是因為資源持有者在市場中尚未遇到滿意的出價。

然而,這種自由就業市場的調整機制,隨著政府干預而改變,政府干預以各種不同的形式扭曲就業市場,最低工資是一種,強制性的工會是一種,勞工保險是一種,失業給付是一種,而凱因斯理論中可以減少失業並提高資源使用率的貨幣通膨,也是其中的一種。

最低工資法提高了就業的門檻,它使得產能沒有辦法達到最低薪資要求門檻的個人難以獲得工作機會,造成「強制性失業」。由於雇主被迫要以最低薪資以上的成本雇用員工,因此,若是雇主認為某位求職者的工作產能低於自己被法律強迫要付出的最低薪資,那他就不會雇用這位求職者。換句話說,一些工作產能無法達到最低薪資的人,若是沒有辦法找到願意「違法」以低於最低薪資雇用他的雇主,就只能被迫處於失業的狀態。強制性的工會作用類似於最低工資法,某種特定行業的執業者或者從業人員,被迫以同一種標準來收費,甚至是以強制性罷工等干預「個人自由」的手段當作工會領袖與雇主談判的籌碼。

而勞工保險與失業給付,則是利用保險的名義,強制徵收受雇用人員與雇主一定數額的「保險費」,此種費用徵收,實質上會增加勞動力的取得成本而進一步提高就業門檻。政府再將這些徵用來的「保險基金」,給付、補貼給因為政府干預而面臨強制性失業的人員。此外,失業給付,使得「強迫性失業率」在提高的同時,因不滿市場出價而自願選擇失業並暫時領取給付花用的「自願性失業率」也同時增加。

最後,凱因斯主義者原先所提出的「貨幣通膨」,不僅沒能達到完全就業與增加資源使用率之目的,相反地,由於貨幣的供應增加,持有資源者對於「滿意價格」的期望值也普遍提高,不僅沒有因此減少失業率或是增加資源使用率,還隨著市場參與者因應貨幣供應量提高,造成各種資源的「名目價格」逐漸反映上漲,也就是所謂的通貨膨脹。

凱因斯主義者迷思|Keynesian Myths

作者:Murray Rothbard
譯者:吳莉瑋

凱因斯主義又再次露出馬腳。1970 年代末,他們的信心被通貨膨脹後的經濟衰退打擊,他們不僅沒有預測到這種現象,其存在也違反凱因斯主義的基本原則。自此之後,凱因斯主義者已經失去了他們不可一世的囂張氣焰,雖然他們在經濟學領域中仍占多數。

在過去的幾年裡,凱因斯主義者以他們慣有的傲慢向我們保證通貨膨脹不會到來,儘管事實上,通貨緊縮的英雄保羅.沃爾克(Paul Volcker)持續地以兩位數字的成長率灌注貨幣。凱因斯主義者責罵硬通貨的倡導者,並宣稱僅管貨幣通膨,美國工業的產能仍然「過剩」或「閒置」,整體利用率落在某個分母的 80%。因此,他們指出,貨幣需求的擴大會限制通貨膨脹。

大家都知道,儘管凱因斯主義保證通貨膨脹不會重燃,但在產能閒置的情況下卻依然發生(通貨膨脹),留給他們苦心思索的困擾。通貨膨脹率由 1986 年的 1% 上升至目前的 6%,利率也在明年再次上漲,不斷貶值的美元提高了進口價格,而黃金價格則上升。再次,硬通貨經濟學家和投資顧問已被證明遠比體制庇護下的凱恩斯主義者可靠。

解釋凱因斯主義錯在何處的最佳回答,是回以他們對批評者的一貫回覆:反凱因斯主義者擔心通貨膨脹或政府計劃的浪費,是在假設資源已被充分利用。他們說,消除這種假設後,凱因斯主義在這個存在失業與閒置資源的世界裡,是正確的。但這種指控應該被轉向,拿來問凱因斯主義者:為何會出現資源閒置(勞動力或物品)?資源閒置並非上天掉下來的禮物,當然,它常常發生,但這些說明了什麼?

問題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凱因斯主義者略去了對價格的討論。這個瘋狂的經濟分析殿堂,不知怎的,略過價格,只談收入、支出和就業。

我們知道,「微觀經濟學」的分析指出,如果有市場上某樣商品「過剩」卻難售出時,唯一的原因就是它的價格過高。治癒過剩或資源閒置的方法是降低要價,無論是勞動的工資率、機器或廠房的價格,或是零售商的庫存貨品。

總之,如 William Harold Hutt 教授在 1930 年代的凱因斯主義革命中被忽視的出色意見所言:閒置或未利用之資源,只會發生於資源所有者拒絕以市場出價銷售的有意保留。在深層意義上,所有失業和閒置資源都是出於自願的。

為什麼資源擁有者要在市場上刻意保留資源?通常,此種持有是為了獲得更高價格或工資。在一個自由和不受阻礙的市場經濟中,資源擁有者很快就會發現自己的錯誤,在他們的勞動或資源得不到任何回報而感到疲倦時,他們會把要價降低到剛好能售出的程度。

當然,在機器或其他資本財的情況下,資源擁有者可能會作出嚴重的不良投資,這往往是因為銀行信貸與中央銀行所建立的人工繁榮。在不良投資的狀況中,價格可能低到勞動者認為不值得為其放棄自己休閒時間,這種失業純粹是自願的,失業者保留勞動力為的是更高的工資。

更糟的是,從 1930 年代開始,政府和受其特權的工會已經大規模介入勞動力市場,並將工資率提高到高於市場水平,從而造成較低專業技能與產能之工人的失業。政府以最低工資法及強制性工會的形式干預勞動力市場,造成強制性的失業,同時再以失業福利金與失業保險來補貼失業,從而確保了永久性的高失業率。我們為此支付了多少,就會有多少失業。

隨著這個分析而來的,是通膨貨幣與增加政府支出也不一定會降低失業或閒置產能。失業或閒置產能的降低,只會發生在勞動者或資源所有者認為他們會得到較高回報,並滿足部份自己堅持的要求時。而這只能透過支付資源的價格(工資或物價)上升。換句話說,更多的供應或產能使用只能透過工資與價格上漲,即,價格的通貨膨脹。

一如往常,凱因斯主義者把整個因果過程搞反。現在的事實明顯表示,我們能夠,也正處於通貨膨脹與資源閒置同時存在的情況。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