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譯作】銀行危機!|Bank Crisis!


文:吳莉瑋
圖:eflon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Making Economic Sense》書中的《Bank Crisis!》,銀行之所以會總是發生無可避免的危機,最大的原因是「部分儲備金制度」,部分儲備金銀行以欺詐手段訂立不可能兌現的合約,它不是一個提供合法服務的合法行業,因此,只要消費者信心下降而產生擠兌,整個銀行系統就會像骨牌效應一樣倒塌,最終的解決方案只有央行出面印鈔票,而這將導致災難性的通貨膨脹,唯一避免這種終極失敗的方法,是取消部分準備金制度。

銀行危機!|Bank Crisis!

作者:Murray Rothbard
譯者:吳莉瑋


對於我們的銀行系統,經濟學家與公眾都有名副其實的革命態度。自從 1933 年後,在經濟學教科書作者、金融作家以及所有凱因斯主義到傅利曼主義的體制派經濟學家中,都抱著一個嚴厲的教條及虛擬的信念:我們的商業銀行體系超級安全。因為明智的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在 1933 年建立,銀行擠兌那可怕的禍害已經成為過去。存戶現在是安全的,因為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確保」,即,擔保所有的銀行存款。我們這些不停警告銀行系統內在不健全甚至破產的人,被認為是瘋子,不能適應新的管理體制。

但自從注定要花納稅人半兆到一兆半美元的 S&L 崩潰災難後,這種盲目的樂觀態度發生了變化。這是事實,當聯邦儲蓄貸款保險公司( Federal Savings and Loan Insurance Corporation)被清算到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時,這些體制派都回到聯邦存款保險公司這最後一道防線,但過往的保證消失了。所有的學者和大佬們顯然都從墓地呼嘯而過。

然而,1985 年時,據說是不好回憶而只有電視裡的老電影才會出現的擠兌又發生,到處都是過往的現象:漏夜排隊等候銀行開門、銀行董事們虛假地保證銀行安全要每個人都回家、公眾堅持要領出他們的存款,以及隨後的快速崩潰。在 1932 到 1933 年間, 政府官員強制關閉銀行,免除銀行支付自己所宣誓清償的債務。

銀行擠兌開始於俄亥俄州的 S&L 銀行,接著是由私人保險公司擔保的馬里蘭州 S&L 銀行。今年一月間,由私人保險公司擔保的羅德島州信用社發生擠兌。幾天後,新英格蘭銀行在宣布嚴重虧損並破產後,經歷數十億美元的大規模擠兌,在此期間,主席 Lawrence K. Fish 奔走各分行並錯誤地向客戶保證他們的錢是安全的。最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接管以昂貴的紓困程序接管該銀行。

這些現代擠兌與老式擠兌一樣有個迷人的現象:當「不健全」的銀行遇到致命擠兌,該地區的所有其他銀行會產生骨牌效應,因此,他們都會被擠兌打到全軍覆沒。喝醉的體制派經濟學家 Paul Samuelson 在華爾街日報承認:「我沒有想到我會再次親眼看到銀行擠兌。好的銀行因為運氣不好遇到擠兌,而壞的銀行則失敗…我們回到了時間隧道。」

的確是時間隧道,就像東歐共產主義垮台讓我們回到 1945 年甚至 1914 年,銀行再次處於危險之中。

這場危機的原因是什麼?我們都知道,房地產崩潰帶來銀行資產價值下降。但是,房地產並沒有「擠兌」。價值只是簡單下降,這跟大家都一起失敗並破產是幾乎同樣的事情。即使銀行貸款不完善且資產價值減少,也沒有必要會造成一個區域內所有銀行都失敗。

更明確地,為什麼這個骨牌效應只影響銀行,而不是房地產、出版、油,或任何其他可能會惹上麻煩的行業?為什麼 Samuelson 和其他經濟學家稱為「好」的銀行,會對這種攻擊如此脆弱,它們在何種意義上可稱為「好」?

答案是,「壞」銀行的脆弱是因為我們都熟悉的指控:不計後果的貸款、過度投資巴西債券,或他們的經理是騙子。不管是什麼,這些惡質貸款使得它們的資產搖搖欲墜,或使它們實際上無力償債。「好」銀行則沒有犯這些罪,他們的貸款是明智的。然而,它們也一樣會因為擠兌而遭受與壞銀行相同的命運。顯然,「好」銀行的不健全事實上僅略低於壞銀行。

因此,必定有什麼共有特質使得商業銀行、儲蓄銀行、S&L、信用社等銀行如此不健全。原因很簡單卻幾乎從未提及:部分準備金制度。所有形式的銀行都發行需要依照存戶需求依面值贖回的存款。只有當所有的存款都 100% 在任何時候都以現金備份(或銀行的等效資產,如在美聯儲的可兌現活期存款)時,銀行才能履行與存戶間的合約義務。

然而,銀行並不採取這種健全的非通膨性 100% 儲備金政策,而被政府政策允許並鼓勵保持部分儲備,儲備比例範圍從商業銀行的 10% 到其他銀行形式的幾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商業銀行被允許膨脹十倍的貨幣供應量,銀行的部分儲備政策,造成我們系統永久的通貨膨脹、週期性的繁榮與蕭條,以及公眾開始認識到銀行體系破產的擠兌。

這就是為什麼,銀行體系不同於其他行業,如此嚴重依存於「公眾信心」,這也是為什麼體制派宣稱一些私底下不得不承認說謊的聲明。這是也為什麼經濟學家和金融作家們說,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必須」擔保新英格蘭銀行的所有存款,不只是每個帳戶「被保險」的十萬美元。聯邦存款保險公司不得不進行紓困,因為大家都在說,「否則金融體系就會崩潰」。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會發現,整個部分儲備金制度都由謊言、煙霧與鏡子所支撐,即,透過體制派騙子。

一旦公眾發現他們的錢並不在銀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也沒有錢,銀行系統會很快崩潰。事實上,甚至是金融作家都擔心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存款低於它所擔保的存款額的 0.7%,這個估值很快會下降到只有 0.2%。有趣的是,所謂「安全」水平被認定為 1.5%!簡言之,銀行系統是一棟紙牌房子,聯邦存款保險公司以及銀行本身都是。

許多自由市場倡導者質疑:為什麼我擁護自由市場、私有化和任何鬆管,但不體現在銀行系統?答案現在應該很明確:只要銀行仍採部分儲備金,它就不是一個提供合法服務的合法行業,部分儲備金銀行以欺詐手段訂立不可能兌現的合約。

而「自由銀行」倡導者的私人存款保險建議顯然很荒謬。私人存款保險機構總是第一個崩潰,因為每個人都知道他們沒有拿到錢。此外,「自由銀行家」不回答這個問題:如果銀行像其他行業一樣合法,為什麼它需要這種「保險」?為什麼其他行業試著擔保自己?

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在聯邦儲蓄貸款保險公司還有其他私人保險公司紛紛倒閉後仍屹立不搖的唯一原因,是因為人們相信,即使它在技術上沒有錢,但在緊要關頭,美聯儲會印鈔票給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再把錢交給銀行,政府在最近的紓困中甚至沒有加重納稅人的稅賦。畢竟,聯邦存款保險公司難道不是受到聯邦政府「完全信心與信用」的支持?

是,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在最後的分析中,將透過緊急法令或法規的掩護印現鈔給銀行。但是…鉤子來了。如果它這麼做,意味著萬億美元的銀行存款變成現金。問題出在,如果這些新現金再存入銀行,銀行的儲備將增加這假想的萬億,而銀行可以立即把這些新資金加倍成十兆到二十兆不等,取決於其儲備金的要求比例。而這,當然,將是令人難以置信的通膨,會把我們立即帶入 1923 年德式惡性通貨膨脹。這就是為什麼沒有體制派想討論這個最終的解決方案。這也是為什麼,把部分儲備銀行系統一舉改回到 100% 儲備的健全制度所造成的一次性通貨緊縮,相比於永久性通貨膨脹要好得多。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