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譯作】稅收抵免與補貼|Deductibility And Subsidy


文:吳莉瑋
圖:Dave Dugdale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Making Economic Sense》書中的《Deductibility And Subsidy》,談到稅制改革中,人民被名目用語轉移注意力,變成相互糾察,想要別人付得比自己更多,而非團結一制關注政府減稅。這種慣用手法雖然老舊,但似乎每次都頗有成效。
最近稅收分配的討論重點被集中在「公平分擔」或所謂「補貼」,是將轉移民眾注意力的聰明手段,真正的問題是:稅收對每個人都是負擔與壓迫。「稅收改革」成功地將人們的注意力,從盡可能降低每個人的稅額,轉移到確保其他人支付「公平份額」且不受「補貼」的偉大聖戰上。
稅收抵免與補貼|Deductibility And Subsidy

作者:Murray Rothbard
譯者:吳莉瑋

雷根政府的稅收「改革」中,最有爭議的方面之一(因為它涉及數十億美元),是消除聯邦所得稅中針對州稅與地方稅的稅收抵免。其論點在於,在稅收抵免下,州稅較少的公民「補貼」州稅較多的公民。由於補貼被推定為不幸且非市場中立,刪除稅收抵免被視為追求中立與趨近自由市場運作。對手做出明顯的答复,認為所得稅應針對淨所得課徵,刪除稅收抵免意味人們的同一所得被兩度徵稅;一次是聯邦政府,另一次是州政府或地方政府。

但是,與此同時,補貼的主張並未獲得充分討論。改革支持者正操弄「補貼」的語義。補貼,一直以來都是指某組人被徵稅,並將這筆稅金轉移到另一組人手上,換言之,就是彼得被徵稅來支付保羅。但是,如果被壓迫的紐約市民因為稅收抵免而繳較少的稅,那他們是以什麼方式被「補貼」?這一切都只是紐約市民辛苦掙來的財產受到比原先較少的掠奪罷了。把這種情形說成「補貼」,意思就像強盜在高速公路上毆打了某人後,慷慨地給受害者坐巴士回家的車錢一樣。讓你保有自己的錢,怎麼能稱為「補貼」?

只有一個假設能成立。那些想要消除稅收抵免(不僅州稅或地方稅還有許多「漏洞」)所隱含的假設是,政府擁有我們所有收入與財產,如果讓我們保持部分或者是比以前多一些,才構成非法的「補貼」。或者,更確切地說,聯邦政府要從目標身上收集一定的稅收,該筆金額不知怎地出現在石頭上,而那些付得比這個武斷隨機數字還少的任何人或團體,就會被貼上標籤。只有在這種情形下,減稅才會等同於補貼。這的確是個奇怪的論點。沒有任何理論能夠證明支付該筆指定數目有那麼重要,甚至能覆寫人身與財產的權利,凌駕人們有權保留所獲財產的概念。

最近稅收分配的討論重點被集中在「公平分擔」或所謂「補貼」,是將轉移民眾注意力的聰明手段,真正的問題是:稅收對每個人都是負擔與壓迫。「稅收改革」成功地將人們的注意力,從盡可能降低每個人的稅額,轉移到確保其他人支付「公平份額」且不受「補貼」的偉大聖戰上。這樣一來,長期受苦的民眾,被鼓勵自己打自己,努力要讓別人的稅額增加,而不是團結起來一起關注與監督,讓稅額盡可能降低。這種納稅人大聯盟,只能在同一默契下維持,不管誰被減稅或減多少,都沒有人或團體受到增稅影響,所謂的稅是指人民被迫支付政府,不管它們被稱為稅收、費用、貢獻或「關閉漏洞」。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