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譯作】新國際貨幣計劃|New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cheme


文:吳莉瑋
圖:Andres Rueda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Making Economic Sense》書中的《New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cheme》,Rothbard 將拋棄真正金本位後的國際貨幣體系做出簡要整理,基本上,變來變去令人眼花撩亂的各種貨幣體系,都是浮動法幣標準與國際協調下的某種形式固定匯率這兩種制度的各種變種與混搭,換湯不換藥。

新國際貨幣計劃|New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cheme

作者:Murray Rothbard
譯者:吳莉瑋

西方世界從 1914 年拋棄金本位後,國際貨幣體系從一個不好的制度飆換到另一個不好的制度,從煎鍋跳到火堆裡又跳回來,為了逃避問題尋找替代方案,又發現自己對替代方案深感不滿。基本上,貨幣體系只有兩種替代方案被認為可供選擇:(1)法定貨幣標準,各國央行掌管該國法幣,匯率按照市場供需而相對浮動;及(2)某種形式的固定匯率制度,受國際經濟政策協調。

目前的系統(1)是在 1944 年英美強加給世界的布雷頓森林系統(2)崩潰後,於 1973 年不管三七二十一地開始。系統(1)是貨幣主義者或傅利曼信奉者的理想,最大程度地將世界貨幣體系分裂成許多個別國家紙幣的內飛地(enclave),大幅增加不確定性並扭曲貨幣系統,還移除了各國央行通貨膨脹傾向的外部紀律檢查。在最壞的情況下,系統(1)提供了不可抗拒的誘惑讓各國政府大舉干預匯率,並促成法幣集團、貿易保護主義集團,以及造成二戰的 1930 年代各國「搶鄰居(begger-my-neighbor)」政策的競爭性貨幣貶值經濟戰。

而從系統(1)轉到系統(2)就像從炒鍋跳入火堆裡。由 1930 年代的國家法幣集團們湧出了系統(2),由於當時英國仍保留虛設的金本位,使得各國都以英磅為標準,並在持續膨脹的英鎊基礎上金字塔式地再膨脹各自的法幣。其後 1930 年代系統被世界美元本位制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取代,各國能在持續膨脹的美元基礎上金字塔式地再膨脹各自的法幣,而美國則維持在每盎司黃金 35 美元的假金本位。

現在的問題是傅利曼系統(1)再加上以誘導方式回歸到某種形式的固定匯率制度。不幸的是,系統(2)甚至比系統(1)還糟,任何成功的協調都會導致遠比個別國家通貨膨脹更糟的全球性通貨膨脹。法幣之間的匯率必須要保持浮動,因為固定匯率將不可避免地造成格雷欣法則(Gresham's Law)的狀況,在此情形下,價值被低估的貨幣將從流通中消失,也就是劣幣驅逐良幣。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美國的通貨膨脹允許全球性通貨膨脹,但是這種美元膨脹直到每盎司黃金 35 美元的定義為低估後,要求將美元兌換成黃金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使得該系統崩潰。

如果系統(1)是傅利曼信奉者的理想,那麼凱因斯主義則是系統(2)最致命的變種。凱因斯主義者長期以來的追求,特別是老式伯恩斯坦與特里芬計劃,以及失敗的新貨幣單位「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 SDR)中,正是讓世界儲備銀行發行新世界紙幣單位以取代黃金。凱因斯把他建議的新單位稱為「bancor」,而美國財務部 Harry Dexter White 的版本叫「unita」。

不管這個新貨幣單元叫什麼名字,這樣一個系統將是十足的災難,它允許銀行家與政客利用世界儲備銀行無限制地 bancor 紙幣,造成協調性的全球通貨膨脹。再也沒有國家的儲備黃金會流到他國,他們可以調整匯率而不用擔心格雷欣法則。最終結果將是終極的全球性通貨膨脹失控,並對整個世界造成可怕後果。

幸運的是,由於市場信心缺乏且難以同時協調幾十個政府,使得我們今日免於淪入這個凱因斯主義理想。但現在,出現了鮮為人知的不安定跡象,試探世界儲備銀行的不祥風向氣球已經浮起。在西德的漢堡,有兩百個銀行家召開國際貨幣會議,敦促消除當前動盪的匯率制度並朝向固定匯率前進。

此次會議的主題由主席 Willard C. Butcher 設定,他是洛克菲勒所有的大通曼哈頓銀行董事長兼首席執行長。Butcher 抨擊當前的系統並警告它無法自行解決問題,「必須加強」尋找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貨幣體系(1987 年 6 月 23 日紐約時報)。

而不久前負責國際事務的日本副財務部長 Toyoo Gyoten(行天豊雄)講解了此種加速尋找的具體影響。Gyoten 提出一個擁有「至少幾百億美元」的龐大跨國金融機構,並授權它干預世界金融市場以減少波動。

如果這不是世界儲備銀行的開端還會是什麼?難道凱因斯主義者的夢想要成真了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