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譯作】經濟衰退的經驗教訓|Lessons of the Recession


文:吳莉瑋
圖:_Dinkel_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Making Economic Sense》書中的《Lessons of the Recession》,Rothbard 小結了一些有關經濟衰退的教訓(1)你不需要經濟學家;(2)沒有所謂「新時代」;(3)不需要過多庫存就能發生經濟衰退;(4)債務不是關鍵問題;及(5)不用擔心美聯儲的「推繩遊戲」,相當精闢。

經濟衰退的經驗教訓|Lessons of the Recession

作者:Murray Rothbard
譯者:吳莉瑋

據官方消息!就在每個美國人都知道我們處於嚴重經濟衰退的若干年後,無限崇高的私營半官方國家經濟研究院(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終於作出了被期待已久的宣言:我們從去年夏天開始一直處於經濟衰退。好了!這裡是一個啟發性的例子,說明為什麼曾經被尊為先知與繁榮科學指南的經濟學專業,在美國民眾心中的地位急速下沉。不會有比這個族群更值得此種評價的了。事實上,當前的經濟衰退,帶給我們一些寶貴的經驗教訓:

教訓 #1:你不需要經濟學家…

1960 年代新左派最喜歡的口號之一是「你不需要氣象預報員來告訴風是怎麼吹」。同樣的,顯然,你不需要經濟學家來告訴你是否處於經濟衰退。那麼,為什麼那些宏觀經濟的內行人,不僅不能預測未來,甚至沒能指出當前狀態,就連回顧過去也顯得勉強?為了還給他們應有的評價,我敢肯定,Robert Hall 教授、Victor Zarnowitz 教授還有那些商業周期測定委員會的其他傑出梭倫(solon)們,早就知道我們進入經濟衰退,甚至可能比民眾感受到的都早。
問題是國家經濟研究院被自己的培根歸納主義研究方法困住,那些經濟學專業過份推崇的細緻數據收集還有偽科學。

國家經濟研究院過去五十年來,判斷商業週期的整套方法,都仰賴於精確標出每個周期性轉折的高峰月與低谷月。因此,在去年秋天的時候,累計的數據還不足以宣稱「我們在今年夏天進入經濟衰退」。一般常識或奧地利經濟學派都足以瞭解,即使選定的月份與確切的日期只有一個月的些微差異,都會對平均值、參考點、先前、滯後和指標等統計處理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害,但是這些統計處理是國家經濟研究院所謂「科學」的重要機制。如果你想知道我們是否正處於經濟衰退,最不該找的人是這些經濟學專業組織。

當然,民眾可能善於感受經濟現狀,但他們不善於因果分析,或是搞清楚該如何走出經濟困境。但話又說回來,經濟學專家也沒有做得比較好。

教訓 #2:沒有所謂「新時代」。

每一次長期性景氣繁榮的最後幾年,媒體、經濟學界還有金融作家紛紛忙著宣告經濟衰退已成過去而且經濟產生深度結構性變化,或是經濟學家對於「新時代」到來的共識。那些不好的往日經濟衰退已經結束。我們在 1920 年代第一次聽到,而第一個新時代的高潮是 1929 年;我們在 1960 年代又再次聽到,這導致 1970 年代初的首次大規模通膨性經濟衰退;我們最近一次聽到是在 1980 年代後期。事實上,對於即將到來的重度經濟衰退最好的先行指標,不是國家經濟研究院的指數,而是那些經濟衰退已成歷史的新興想法。

更確切地說,經濟衰退將不斷困擾著我們,只要通膨性信貸擴張仍存在,經濟衰退也會應運而生。

教訓 #3:不需要過多庫存就能發生經濟衰退。

截至目前的數個月經濟衰退,有許多學者宣稱,我們不可能處於經濟衰退,因為企業並未堆積過多庫存。抱歉。它沒有區別,因為通膨性銀行信貸所帶來的錯誤投資,並不一定要以庫存形式存在。正如經濟理論經常發生的錯誤:症狀被誤認為主因。

與上面幾個教訓不同的是,當前的經濟衰退還有一些幾乎不明顯的教訓。其一是:

教訓 #4:債務不是關鍵問題。

大量的私人債務是 1980 年代景氣繁榮的重要特徵,民眾將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用來收購企業的浮動高利率(垃圾)債券。然而,債務本身並不是嚴重的經濟問題。

當我購買公司債券時,我將儲蓄轉為投資,和我購買股票是同樣的方式。兩者都難謂不健全。如果某個企業浮動相對於資產過多的債務,這只是所有者或管理者的失算,對整體經濟而言不是大問題。最壞的情況是,如果債務過於龐大,債權人將接管企業並以更有效的管理取代現有管理。債權人以及股東,簡言之,是企業家。

因此,問題是信貸而不是債務,而且,並非所有信貸都有問題,只有透過銀行通膨擴張而非股東或債權人真實儲蓄來融資的銀行信貸,才會產生問題。換句話說,問題不是債務,而是部份準備金制度的銀行貸款。

教訓 #5:不用擔心美聯儲的「推繩遊戲」。

硬通貨的信徒在經濟學界只占一小部分;但有相當多的硬通貨信徒從事投資分析的行業。幾十年來,這些作家分裂成兩個敵對的陣營: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這些術語並非用來倡導政策,而被用在預測未來。

一方面,「通貨膨脹陣營」說擺脫金本位束縛並承諾杜絕可怕通貨緊縮的聯邦政府,政府將在銀行系統中注入足夠的資金,以防止貨幣和價格通貨緊縮發生。

另一方面,「通貨緊縮陣營」主張過多的信貸與債務使得聯邦政府已經難以控制貨幣供應量,美聯儲所增加的準備金不足以導致銀行擴大信貸與貨幣供應量。共同的財經說法,是美聯儲將「推繩」。所以,通貨緊縮陣營說,我們正面臨迫在眉睫、劇烈且必然的債券、貨幣與價格通貨緊縮。

人們可能會認為,這種預言三十年來從未實現,或許會干擾通貨緊縮陣營,但沒有,當麻煩開始露出跡象時,特別是經濟衰退,通貨緊縮陣營不約而同地回鍋預測即將到來的通貨緊縮陣營厄運。1990 年時貨幣供應量持平,通貨緊縮陣營確信他們的大日子終於到了。他們聲稱信貸過度,以至於利率不管再怎麼推低都無法誘導企業借貸。

通貨緊縮經常忽略,儘管銀行不太能再進一步刺激貸款,仍可以隨時使用外匯儲備購買抵押資產,再把新錢投入經濟體。關鍵在於銀行是否堆積過多儲備,以致於未能最大幅度地擴大被允許的信貸。重要的是銀行從未堆積過多儲備,不管在 1990 年或在任何時間,1930 年代是唯一例外。(差別在於我們在 1930 年代不僅經歷嚴重蕭條,利率還被壓低到接近零,因此,銀行即使不最大幅度擴大信貸也沒什麼損失。)結論是,美聯儲是在推棒子,而不是繩子。

此外,今年年初,貨幣供應量再次開始向上衝刺,至少從目前來看,結束通貨緊縮者的警告和猜測。

教訓 #6:銀行可能會崩潰。

奇怪的是,在此這種發生通貨緊縮的情況下,沒有一個通貨緊縮者對這個曾經表示興趣。過去幾年美國輿論產生一個極為重要且永久的巨變。美國公眾從1933年開始,被凱因斯主義者到貨幣主義者等體制派經濟學家的收買、拐騙及宣傳迷得暈頭轉向,相信銀行體系是安全的,之所以安全,是因為聯邦存款保險。

儘管受到聯邦政府的「保險」,S&L 仍然崩潰,這也終結了保險神話,並對所謂最後避難所 FDIC 提出質疑。目前公眾普遍清楚 FDIC 的資金並不足以擔保所有款額,事實上,它也正快速走向破產。

現在傳統的智慧認為 FDIC 最終會受到納稅人救助而被保存。但不管如何:商業銀行可能會失敗的知識已經放在每個美國人的心中供參。即使公眾能再次被哄,而 FDIC 也修補這次經濟衰退,他們也都會永遠記住這個未來危機的事實,整個部份儲備制度搭成的紙牌房子,將會因為一次大規模的銀行擠兌清算而轟然倒塌。為了彌除這種擠兌,只要別再有納稅人紓困就夠了。

但那不會通貨緊縮?幾乎會,但並不會真的很嚴重。因為銀行仍然可以透過美聯儲印鈔票的大規模惡性通膨來救命,誰會反對這種緊急救助呢?

教訓 #7:不會有「康德拉季耶夫週期」。

有許多人,甚至包括一些不錯的硬通貨投資通訊作家,都莫名信奉著 54 年的擴張和收縮的「康德拉季耶夫週期」必然出現的想法。最後一個康德拉季耶夫低谷普遍被認為是 1940 年。51 年已經過去,我們仍然在等待的高峰,顯然,不存在這種循環。

許多康德拉季耶夫信徒信心滿滿地預測高峰將出現於 1974年,與上次高峰精確地相隔 54 年,也就是普遍被認定的 1920 年。然而,他們享受到的是 1974 年的景氣衰退,以及快速復甦後的回落。於是他們試圖把整個 1920 年代說成「高原期」來挽救理論,把收縮期或下次出現的高峰期往後推了 9 到 10 年。

康德拉季耶夫信徒首選的收縮開始日期是 1984 年。當然,什麼都沒有發生:現在,7 年後,康德拉季耶夫學說奄奄一息。如果當前的經濟沒有持續衰退,而是在最後結束衰退,那麼再也沒有任何推算空間留給 54 年的說法。而康德拉季耶夫從業者,當然,將和先知或水晶球預知者一樣永遠不會放棄,但據推測,這些人永遠都有市場。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