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譯作】思想,自由與不自由|Ideas, Free and Unfree(創新需要智慧財產權?)


文:吳莉瑋
圖:HikingArtist.com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It's a Jetsons World: Private Miracles and Public Crimes》書中「Ideas, Free and Unfree」的「創新需要智慧財產權?」部分,《Against Intellectual Monopoly》接著提出更多創新與壟斷不兼容的案例,其中,我也同樣感到有趣的案例,就是發明軋棉機的Eli Whitney,剛開始他花盡力氣要用打擊「仿冒」、收權利金等法律手段賺錢,但後來,他終於看清,鼓勵模仿並持續創新,才是保持自己競爭力的Old Good Way:企業是透過創新而繁榮,不是壟斷。

思想,自由與不自由|Ideas, Free and Unfree

作者:Jeffrey A. Tucker
譯者:吳莉瑋

創新需要智慧財產權?

《Against Intellectual Monopoly》敢於踏出再一步,進入觸動我們內心的主題,證明「專利對於現代軟體起的巨大作用是純粹的幻想」。他們透過回顧軟體創新的歷史以及現今的狀況來呈現這點。不管是Google、Youtube或任何創新驅動力,都不是用專利來保持自己的競爭優勢,它們收集專利主要避免專利蟑螂,例如,那些人會把現有技術拿去申請專利,目的是為了占有並限制其應用。

然而,這個過程的適用更為廣泛。西方世界的財富已經增長了一千多年,創新也隨它一起增長,專利幾乎沒有發揮任何作用。作者在第三章更充分地討論專利的歷史,表明它們起源君王式重商主義特權,而其於17和18世紀的立法則為自由化的形式,儘管它始於君王特權。直到19世紀,法律再次收緊。

像今日這樣全面性的智慧財產權法律,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開始出現。綜觀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即便是膚淺地認為全世界經濟近一千年間都持續增長,而專利則是相當近期財出現的新興狹窄概念。

為什麼專利被放入體系?現代智慧財產權的興起,出於受到競爭威脅的現有企業遊說。專利能鼓勵創新完全是迷思,相反才對:創新激發專利。作者提出了這項精彩的挑戰:「有任何人可以講出一個因為現存專利法而產生的新產業?我們可沒辦法…奇怪的巧合,不是嗎?」

例子。美國專利直到1990年代都未涵蓋服務。義大利專利直到1978年都未涵蓋醫藥品和工藝品。在瑞士,這個時間點是1954年。農業種子和植物直到1977年以前未能有效申請專利,但此領域最大的進步發生這之前的100年。數學和物理等基礎科學不能申請專利。生技與生命科學對於專利的態度是這些部門非常令人遺憾的跡象。

作者引述George Stigler所言,指出專利沒有協助「汽車、冷凍食品、各種電器設備、石油煉製、白熾燈、收音機和鈾礦開採」。Stigler進一步列舉了徹底改變零售生態的郵購業務,而這是在未有專利情況下的發展。

我們應該繼續嗎?這些作者提供的細節相當有助:

Ray Kroc的快餐加盟店(麥當勞)、24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熟食宅配、郊區購物商場、加盟業(從咖啡廳到沙龍)、打造UPS、FedEx、DHL運輸業務以及電子商務的各個步驟。也就是說,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在零售與經銷部門裡幾乎每一個具有影響力的創新,都非因專利而起也不受專利保護。

發明軋棉機的Eli Whitney是如何致富的?不是軋棉機!他和他的生意夥伴拿著專利用盡所有精力去打擊競爭。他們試圖向農民收取農民40%的利潤,以棉花的形式支付。農民恨這個,並開始製造自己的機器,而後許多具有競爭力的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訴訟接著出現,從1794一直打到1807年。這些訴訟除了耗費時間與精力之外,什麼成果都沒有,更別提律師費。美國南部的軋棉機增長,大多是因為那些「侵權機器」,而不是Whitney。

那麼,Whitney從哪賺錢?他是怎麼變有錢的?他在1798年發明一種用機器製造獵槍的製程。這一次他學聰明了,沒有尋求專利保護。他鼓勵「侵權」,也就是模仿。整個產業開始起飛,而他仍然透過創新身居領導者地位。這真幸運,他能擺脫用法律手段打擊競爭的愚蠢浪費,全身心投入替他人服務同時替自己賺錢的人生!

作者也在此談了談農業部門的故事。1930年以前是沒有專利保護的非常時期,美國在此階段因為農業生產力大增,使得整個人口集中到這個產業。1930年以後,專利法只授予少部分範圍的植物專利。直到1970年的《植物品種保護法》才將專利保護範圍擴大到那些有性生殖的植物,生物科技直到1980年代才受專利保護。因此,我們有了測試案例,作者使用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來衡量創新。他們發現這個數據在專利出現以後並未增長,甚至有一些令人不安的數據振盪。特別是玉米,專利出現之前出現驚人的產量增加,但在專利出現之後卻幾乎持平。書中引入了兩件驚人的創新案例。在西班牙的阿爾梅里亞(Almeria)地區直到1963年引入非專利的溫室以前,都是無法耕作的沙漠。溫室在該地區被普遍複製再複製。我們可以從書中提供的彩色空照圖看到結果。整個地區在20年內從荒涼被改造成繁榮。同樣的過程也發生在義大利的特雷維索(Treviso),Benetton家族推出「速染(ready-to-color)」毛衣,這個製程在沒有專利出現的情況下,在該地區廣為模仿與傳播。

其他例子:金融服務(無專利)、時尚(無專利)、廣告(專利和著作權保護無法有效執行)。這些都是現代創新領先的實例。這個章節如此引人入勝,就我個人而言,這本書甚至可以就此結尾。

但是,如果專利真的無關緊要,為什麼行業領袖沒有意識到這點?事實證明,他們確實意識到了。兩份針對研發主管的近代調查,詢問這些研發人員什麼方法最能從創新中實現收益。事實證明,他們把專利當成最無效的手段。作者最後以長篇討論專利池(patent pools)作為本章結論:這些是企業放棄專利並建立共享協議的案例。這是在踏上走往自由市場的路。

企業透過創新而生存。創新和壟斷無法兼容。我們又回到了古老鐵訓:創新源於市場,而非法律授予的獨占特權。

我用Mises的一段話來作本節結尾:
人類今日所面臨的龐大壟斷問題,並非市場運作下的產物。它是政府具目的之行為的產品。它不是那些煽動者所說的那樣,它不是資本主義固有的邪惡。相反的,它是與資本主義敵對的政策結果,它意圖破壞並摧毀資本主義的運作。
有時候,那些最敵對資本主義的就是資本家自己!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