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譯作】橄欖、國家與規則歧義|The Olive Bar, the State, and Rule Ambiguity


文:吳莉瑋
圖:Danielle Scott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It's a Jetsons World: Private Miracles and Public Crimes》書中的「The Olive Bar, the State, and Rule Ambiguity」,Jeffrey A. Tucker用超市裡頭橄欖櫃的例子,說明自由市場中的灰色地帶,和國家法律中的灰色地帶,本質上有何不同。
公營部門的灰色地帶要達到什麼目的?它可不像商店的橄欖櫃,規則歧異是為了要滿足服務我們的最終目標。當國家深思熟慮地創造法律上的歧義時,目的是為了要讓國家可以陷害我們、對我們徵稅、脅迫我們、讓我們生活在恐懼的邊緣。

橄欖、國家與規則歧義|The Olive Bar, the State, and Rule Ambiguity

作者:Jeffrey A. Tucker
譯者:吳莉瑋

我站在櫃台和結帳阿姨講話,她正拿著我的半磅裝開胃菜揮過雷射掃描器,而我嘴裡含著八顆橄欖核。希望她不會注意到我講話聽起來像含著彈珠。

就像其他消費者一樣,我在橄欖櫃「試吃」紅色、綠色還有黑色的橄欖,剛開始我吃無子橄欖,因為這樣嘴裡就不會留下證據,後來我吃了塞著起司跟大蒜的口味,最後我吃了那些有子的口味,因為我無法抗拒誘惑。

當然,櫃台那裡沒有放「不可試吃」的牌子。但也沒有放「免費試吃」的牌子。反正一切都很模糊。美麗的橄欖被展示在自助式的開放櫃,只用小蓋子蓋著,顧客把食物裝到塑膠袋後秤重計價。

我是在偷竊嗎?其它人是嗎?某種意義上是如此:我吃了一些沒有付錢的食物。所以我感到內疚,拿了袋子裝一些橄欖然後付錢,用購買來贖我對雜貨店的罪。

我永遠不會在農產品區這麼做。人們通常不會試吃生菜、胡蘿蔔甚至蘋果。拜託!這很土而且不能這麼做。但橄欖櫃的情況就很曖昧,每樣看來都馬上可以放進嘴裡,就像商店經理在邀請你試吃那樣。

也許是,也許不是。

後來我想到,這種模糊可能就是重點。那些吃了橄欖的人覺得有種購買的義務感,然後就買了。這可能真的是行銷計劃?

後來,我帶著一對研究小組去橄欖櫃那裡看看我的理論對不對。

我們假裝自己是一般顧客。在一個小時內,我們觀察到有些人放一些橄欖到嘴裡後什麼都沒買就快速走過,還有一些人連試吃都沒有就買了。經過一小時的觀察,研究小組只看到了一個像我那樣的客戶。

隔天,研究小組觀察到有幾個人買了橄欖但沒有試吃,有一個人吃了一把又一把但轉身離去,有一個人試吃了橄欖然後買了一些。

所以我們觀察到大量的試吃,但兩天內只有兩個人在試吃後購買。

我們還沒要宣告這個理論失效,我們先去訪談一直看著橄欖櫃的人:麵包跟酒類銷售員。麵包銷售員說人們總是偷著吃,他覺得很好笑。我問他為什麼不放個禁止試吃的牌子,他只是笑著聳聳肩。

酒類銷售員就比較熱心。如果有人問,他會歡迎他們試吃。而那些試吃的顧客通常也會買。我們問他那這是不是目的呢,他談了自己的理論。

轉述:商店躲在柵欄後,既不說禁止試吃也不邀請顧客自由試吃。我們建立出一些灰色地帶,讓人們覺得自己是自由的,讓人們選擇做法。這麼做,是希望顧客會把這些食物當成自己的,然後就真的去購買並把那些食物變成自己的。橄欖櫃則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不僅躲在柵欄後,還利用完滿的展示,建構出類似家庭的環境,並激起顧客胃口。

而這個時候,麵包銷售員變得更樂意分享他的橄欖櫃社會學知識。他揭露橄欖櫃是店裡最賺錢的地方,激動地說:「它一個禮拜帶進1,450美元。」

研究小組證實了這個理論:橄欖櫃以服務公眾多寡來衡量的盈利能力與是否能合法試吃的灰色地帶相關連。我們還發現一個顧客指出橄欖試吃的授權:Food Network網站上有個傢伙實際上還建議人們這樣做!

顯然,這裡的規則歧異經過深思熟慮,而它帶給我們想要的東西,完成更遠大的社會服務。是的,有些人占了便宜,也有些漏洞。但是商店的外觀再加上人們的正義感,最終結果還是相當有利可圖。

讓我們把公營部門與私營部門的這種灰色地帶現象相比。政府創造的規則有很大範圍是惡名昭彰地模糊不清:
  • 內線交易規則(某種意義上,所有利潤都基於內部知識)
  • 反壟斷法(規模要多大才算大?)
  • 洗錢(誰決定行為是「有意隱瞞國家」或只是「行使隱私權」)
  • 歧視(留給人們自己去分辨哪些行為叫作邪惡哪些又會被視為合法)
一堆法規躲在柵欄後:會計法、環境保護法、避稅規則等等。這些法律所依賴的不是法條,而是執法者的心血來潮(譯註:國家把這個稱為「裁量」)。

和國家打交道時,我們需要確定的規則,而不是灰色地帶,自由裁量權越少越好。但國家不喜歡確定性。含糊不清帶給政府明顯的優勢。這讓每個人都生活在恐懼的狀態。這種政府規則的隨意性,讓我們神經緊繃,不斷地猜想誰或什麼該負責。

而這種公營部門的灰色地帶要達到什麼目的?它可不像商店的橄欖櫃,規則歧異是為了要滿足服務我們的最終目標。當國家深思熟慮地創造法律上的歧義時,目的是為了要讓國家可以陷害我們、對我們徵稅、脅迫我們、讓我們生活在恐懼的邊緣。

如果你吃了國家的橄欖,你可能可以躲開但也可能躲不開。如果你沒躲開的話,結果可能你也不會太喜歡。

自由愛好者經常執著於法治的想法。但自由蓬勃發展的私營部門並不總是如此。有時候,只要良心規則跟揣測就已足夠,只要它是竭誠為你服務的私營部門,而不是極力想要控制你的國家。

允許私營部門躲在柵欄後。但國家應該清清楚楚。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