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譯摘】年輕人的經濟課 - 6.直接交換與易貨價格


作者:Robert P. Murphy
譯者:吳莉瑋(電子書下載
圖片:jpotisch via photopin cc

年輕人的經濟課 - 6.直接交換與易貨價格

在這一課中,你將學習:

  • 為什麼人們相互交換(貿易)。
  • 直接交換以及以物易物的定義。
  • 以物易物如何形成價格。

為什麼人們相互交換(貿易)?

我們在第4課從研究魯賓遜與他和自然的「交換」中,學到很多經濟學。然而,真正的經濟學,研究超過一個人的交換。要了解市場經濟,我們需要先了解兩個人之間的交換,因為個體間的交換是整個市場經濟的基石。

對於魯賓遜而言,他與自然的每次「交換」,目的都是要造福自己。魯賓遜只會選擇經判斷後認為收益大於成本的選項。

當交換對象不是自然,而是另一個人時,也同樣如此。由於我們(在本書的第二部分)假設一個具有安全財產權的市場經濟,我們知道交換雙方只在收益大於成本時才會自願交換。換句話說,雙方都預期交換之後的情況會比交換之前好。

這怎麼可能?資本主義的一些批評者認為,如果一個人因交換而收益,另一個人就必須因此犧牲,他們認為,一個人的收益轉化成另一個人的損失。但是,這些批評是錯的!記住,偏好是主觀的。假設,蒂娜帶著柳橙來學校,而山姆帶著蘋果來學校。要是蒂娜喜歡蘋果勝於柳橙,而山姆喜歡柳橙勝於蘋果,這一點都不奇怪。如果蒂娜和山姆瞭解對方的困境,他們將樂於交換。

在預測什麼會讓自己更高興時,人們常常犯錯。例如,也許山姆體內的酸性物質過多,吃了柳橙後產生燒灼感,所以吃完兩口後就把它扔了。在這種情況下,山姆會後悔稍早和蒂娜的交換。但即使是這樣,重點是,交換的那刻,雙方(預期)會從自願交易中受益。只要交換自願且誠實,換句話說,只要不是被強迫或欺騙,人們可以透過選擇將自己的財產與他人的財產交換,來實現更多目標。

直接交換/以物易物

我們最終想解釋涉及貨幣的交換。對於多數讀者而言,這意味著解釋商品與服務的價格,因為它們被用來交換成美元、歐元、日元等。我們將在下一課解釋這些原則。剩下的這課中將解釋不涉及貨幣之交換背後的原則。具體而言,我們將重點放在(經濟學家所稱之)直接交換,或稱以物易物。

在直接交換中,雙方當事人會「直接」使用他們交換得來的東西。蒂娜和山姆的故事涉及直接交換,因為這兩位學生都想消費對方的水果。

直接交換(或以物易物),不僅涉及消費品,也涉及生產品。(如果不記得這兩者的差異,請參閱第4課。)例如,農夫布朗可能給農夫瓊斯一磅培根,換來一包番茄種子。農夫瓊斯把培根當成消費品,他會炒來當成早餐吃。但是,農夫布朗不想吃那些換來的番茄種子!不,對他而言,它們是生產品,因為他會把番茄種子和其它東西(如土壤和肥料)混合,以便在未來生產番茄。不要混淆:即使你可能會說農夫布朗沒有「直接」受益於番茄種子,此次交換仍算是「直接交換」(或以物以物),因為這兩位農夫都會親身使用這些換得的物品。

我們只在人們不打算親身使用這些交換過程中取得的物品時,將其歸類為間接交換,無論是消費品或生產品。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計劃未來再用這些物品和其他人交換其它東西。這正是涉及貨幣的交換情況。當你售出4個小時的休閒替鄰居剪草坪換來20美元時,你正從事間接交換。你沒有吃了這20美元鈔票的打算,也不會把它拿來與其他材料結合以製造一些東西。你認為它有價值的原因,是預期能用它(在未來)和別人交換對你有直接價值的東西。我們會在下一課發展間接交換的理論。在此,我們解釋直接交換(或以物易物),雙方打算直接把交換對象當成消費品或生產品(而不是為了往後的交換)。

價格

在任何市場交換中,某單位的某種商品(或服務)會交換成某單位的另一種商品(或服務)。價格則為這些單位的比率。例如,如果一片DVD的價格是20美元,這意味著買方必須給予20個單位的美元,而賣家則給出1個單位的DVD。

在以物易物中,這種熟悉的買方與賣方的區別消失了,因為沒有交換不涉及錢。例如,當農夫布朗給出1磅培根,以換取農夫瓊斯的(譬如)100個番茄種子,布朗同時是種子的買方,也是培根的賣方。(當然,瓊斯則相反:培根的買方以及種子的賣方。)我們也可以說,1磅培根的價格是100個番茄種子,或1個番茄種子的價格是1/100磅培根。

我們會在下一課看到,貨幣經濟的部分迷人之處,就是我們不再需要使用以物易物的價格,在經濟體中的每種商品(和服務)都有完整的交換率列表。例如,如果有20種不同類型的商品參與交換,在純粹以物易物經濟體中的交易者,(原則上)需要追蹤(20×19)/2=190種不同的交換率(或以貨易貨價格)。但如果有某個商品涉及每一次交換,也就是貨幣的功能,那麼交易者只需要追蹤20種價格:這20種商品與貨幣單位的交換率。但在我們能夠(在下一課)開始探索「涉入每次交換的貨幣如何形成價格」的這個特例之前,我們必要先了解以物易物這個更普遍的情況。下一節中將探討這個主題。

以物易物如何形成價格

這節課的剩下內容,我們將用具體的算例來說明,為什麼以物易物會出現具體價格。當然,我們所選的數字沒有什麼神奇之處,只是想提供具體的例子,確保你可以想像更一般的原則。[1]

我們的例子將圍繞愛麗絲、比利和克莉絲汀這三個手足之間開展,他們剛從萬聖節的不給糖就搗蛋活動回到家。他們每個人都從不同數量的士力架和瑪氏巧克力棒開始。正如我們將看到的,因為各自不同的持有物,還有不同的口味偏好,孩子們將能夠交換中獲得收益。換句話說,通過自願交換,孩子們在離開這個「小市場」時,都比之前更快樂。在我們假設的例子中,我們希望在最後能顯示士力架和瑪氏之間出現特定交換率的原因。換言之,我們想了解,孩子們的初始持有以及他們的偏好,會如何引導出一個特定的瑪氏的「士力架價格」,或(相等於)士力架的「瑪氏價格」。

為了說明此例,我們首先需要用方便的方法表示資訊。下表是愛麗絲對於士力架(S)和瑪氏(M)巧克力棒不同組合的偏好排名。為了便於管理,我們只考慮孩子們每類型的巧克力棒最多可以擁有四個。這意味著在我們的例子中,每個孩子有25種可能的組合。(一種可能是4個士力架4個瑪氏。第二個可能是有3個士力架和0個瑪氏。第三種可能是1個士力架和2個瑪氏等等,總共25個可能。)

在開始之前,讓我們確保你了解表中資訊。我們選擇的組合讓愛麗絲總是「喜歡士力架勝過瑪氏」。例如,若愛麗絲最初沒有任何巧克力而她只能選擇一個,她會選擇士力架。下面的表格告訴我們這一點,因為「0士力架、0瑪氏」的組合排名最低,而「1士力架、0瑪氏」的組合排名23,在「0士力架、1瑪氏」的組合之上,「0士力架、1瑪氏」的組合則位於倒數第二。

然而,記得人們以商品單位(或「邊際」)來替商品估值,這很重要。確實,若愛麗絲最初沒有任何巧克力,她會比較想拿到士力架勝於瑪氏。然而,假設愛麗絲從1個士力架開始。如果現在有人提供她在多1個士力架和瑪氏間選擇,她會選擇瑪氏。這是,因為愛麗絲將「1士力架、1瑪氏」排在17名,比21名的「2士力架、0瑪氏」高得多。

我們建構出愛麗絲的排名系統,她基本上喜歡士力架勝過瑪氏,但她同時也喜歡更多巧克力棒。但請注意,愛麗絲也喜歡多樣化。例如,她將「1士力架、1瑪氏」排在17位,而將「3士力架、0瑪氏」排在19位。在這個特別的比較中,乍看之下愛麗絲似乎違反了她的口味「規則」,她選擇更少的巧克力棒和更少的士力架!但這沒什麼好奇怪。排名17的組合給她平均的士力架與瑪氏,而19名的組合雖然多一個巧克力棒,但卻全都是士力架。愛麗絲更偏好每種巧克力各一個,這並不奇怪或「非理性」。正如我們不能說人們重視水更甚鑽石是同樣的道理,我們不能說愛麗絲對士力架(或更多巧克力棒)的估值,高於她對瑪氏(或更少巧克力棒)的估值。這一切都取決於愛麗絲在面臨具體抉擇時,手中握有各多少單位的每個商品。



如果你花了些時間研究上面的表格,你會看到她的喜好模式。在現實世界中,人們的偏好並非機械地服從一套簡單的「規則」,但我們選擇一些常識下的排名,讓你更容易理解這個例子。

我們現在了解愛麗絲和她的偏好,接著可以將比利加入組合。我們將假設比利的口味和愛麗絲相同。由於孩子手上巧克力棒的初始組合不同,他們仍能從貿易中獲益。總結於下表。

要重申的是,我們特意假設比利的偏好排名與愛麗絲相同,只是為了展示出擁有不同初始巧克力棒組合之下的效果。當然,在現實世界中,人們的偏好排名因人而異,特別是偏好組合不只25種,而是由數量龐大各式商品和服務的組合時。

雖然孩子們對於不同組合的士力架和瑪氏有相同的偏好,但他們在萬聖節活動回家後各自獲得不同的組合。愛麗絲的談判桌上有4個士力架和0個瑪氏,而她的哥哥有0個士力架和4個瑪氏。可以從表中簡單觀察出他們的偏好排名顯示了各自從貿易中獲益。換句話說,透過重新安排他們的財產,愛麗絲和比利在交換結束後都能獲得比交換之前更滿意的士力架與瑪氏巧克力棒組合。

然而,純粹的經濟邏輯不會跟我們說愛麗絲和比利會同意哪個具體的交換條件。為了簡單起見,我們假設他們不會折斷巧克力棒,每次只會交換一整條巧克力棒。關於表中給定的資訊,我們可以對他們的交易做出什麼觀察?

愛麗絲和比利之間可能進行的士力架與瑪氏交易


首先要記住的第一個原則是,在自願交易中,雙方都受益。如果我們假設他們不會偷對方的糖果(這可能是個不切實際的假設!),我們知道,任何的交換都必須讓愛麗絲和比利都更好。這意味著我們可以排除愛麗絲交換結束後處於排名17至25的任意組合,並排除比利交換結束後處於排名19至25的狀態。選擇不交換,直接吃從萬聖節活動中獲得的巧克力棒,始終是個選項,所以,每個人在交易後至少都會和交易之前一樣開心。

因為我們的案例相當簡單,所以能夠很快試出不同「價格」下的可能交易結果。假設愛麗絲和比利用1:1的交換率來交換士力架和瑪氏。雙方最終是否獲益於這個價格?

首先來看看愛麗絲的偏好。她從排名16的組合開始(4士力架、0瑪氏)。所以,問題是:愛麗絲願意拿1個士力架換取來等量的瑪氏嗎?我們可以從表中看到,答案是肯定的。她會用1個士力架換1個瑪氏,最終結束於排名12的組合(3S、1M)。但她可以獲得更多滿足,再交易另一個單位,移到排名11的組合(2S、2M)。

而對比利的分析也類似。他能透過用1個瑪氏換來1個士力架,從排名18的組合移到排名13的組合。但他也可以透過再交易一個單位而獲得更多滿足,移到排名11的偏好組合。

在目前課程中,我們不會陷入過多具體的交易過程。你可以想像愛麗絲會先給比利1個士力架換他的1個瑪氏,然後他們會先暫停交易進行重新評估。或者你也能想像愛麗絲直接拿出2個士力架要和比利換2個瑪氏。重點在於,如果我們把價格設定成1:1時,那麼唯一穩定的停止點,也就是唯一的均衡位置,是在愛麗絲和比利將他們的巧克力棒重新安排成每種各兩個的狀態。愛麗絲不會再給出第3個士力架來換多1個瑪氏,因為那會移回排名13的組合(1S、3M)。

請注意!看來好像我們「證明」了愛麗絲和比利的交易會停止於每個人各有兩個不同巧克力棒,但我們只顯示出,如果將士力架與瑪氏的交換率(價格)設成1:1時,他們會停在這個組合。其實還有其它價格可以讓他們進行互惠的交換。

例如,假設愛麗絲對比利說:「如果你給我2個瑪氏,我會給你1個士力架,這是我唯一願意的交換。不接受拉倒。」這是好交易嗎?這對愛麗絲而言當然是個好交易。會讓她結束在3個士力架和2個瑪氏,偏好排名中的第7位。[2]

而這個交換會也讓比利更滿足。他會結束於1個士力架和2個瑪氏,比他不交換前的排名要前進了三位。但比利不願再進行第二次同樣的交易,因為那樣的話,他會剩下(2S、OM)排名比,比交換之前的排名還低。

另一方面,比利可以對愛麗絲發出最後通牒,他用1個瑪氏換2個士力架,否則他會拿著萬聖節戰利品摔門進房間。如果愛麗絲相信他的威脅,她也能透過接受條件而提高偏好排名。表中暗灰色的格子標示出2:1價格之下的最終組合。

另外還有第四種可能。假設愛麗絲特別冷酷,要3個瑪氏才能換到她1個士力架。正如白色格子所標示,這也是一個可能性,如果比利真的相信這是「好價格」,他仍然能把組合排名從最初的18提高到17。

你可以檢查看看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行價格,如果我們繼續假設孩子們只會相互交換整條巧克力棒。請注意,儘管1:3的價格比可行,反過來可不然:愛麗絲寧願保持原來的組合,而不會可憐地用3個士力架換1個瑪氏,所以比利永遠無法成功推行這種條件。

總結起來,我們學到什麼?我們已經看到,透過列表的偏好排名和初始組合,可以讓我們辨識出四個不同的停止點,或說平衡位置。另一種描述我們研究成果的方式,是說我們已經辨識出四個不同的貿易收益耗盡結果。我們還指出這四個位置中的每個都有不同的價格。

單就經濟邏輯還有這些具體數字,沒有辦法告訴我們究竟愛麗絲和比利交易結束後的狀態為何。我們無法確定他們以士力架換瑪氏的交換比是1:1、2:1、1:2或1:3。實際的結果取決於簡單偏好排名與初始組合以外的因素。

例如,如果愛麗絲「殺價很兇」而比利比較溫和,那麼很有可能她用1個士力架換到2個或3個比利的瑪氏巧克力棒。另一方面,如果愛麗絲和比利同樣熟練於談判的藝術,也許甚至會出現折斷後的巧克力棒交換。

在現實世界中,很有可能愛麗絲和比利不會交換,即使上面的表格正確地描述其偏好與持有組合。假設愛麗絲說:「給我2個瑪氏,我給你1個士力架,否則我就離開。」然而比利認為她在虛張聲勢,並說:「不,我最好的條件是一個換一個。」在這種情況下,愛麗絲當然可能瞬間離開來增加她的威脅。在我們的分析中,我們會說這不是一個「平衡」的結果,因為仍有貿易收益的可能,愛麗絲和比利仍然可以透過交換財產而同時變得更好。因此,小心不要把經濟的平衡概念當成理所當然,在現實世界中,失衡總是存在!

增加新的交換者以縮小價格範圍

儘管很複雜,上述例子展示了一些基本原則,闡述以物易物如何形成市場價格。在最後一節中,我們將展示,加入另一名交易者將會淘汰一些價格可能。關於這個新轉折,請看下面的表格,除了再現愛麗絲和比利的偏好排名外,還增加了第三個萬聖節搗蛋者克莉絲汀的資訊:

新增第三個孩子可以減少穩定結果數


請注意,克莉絲汀的偏好排名和愛麗絲或比利不同。克莉絲汀和他們一樣,喜歡數量多甚於少,她也同樣喜歡多樣化甚於單調。然而,在日常用語中,人們會說,克莉絲汀「喜歡士力架的程度比愛麗絲和比利多很多」。例如,克莉絲汀寧願只有1個士力架更甚於4個瑪氏!(看看她的排名20和21。)

當然,受過經濟思考訓練的你,會知道克莉絲汀在某些情況下放棄士力架來換瑪氏。例如,如果她開始時有4個士力架,她就願意放棄2個士力架來換得2個瑪氏,正如她的排名11與12所示。拿克莉絲汀的偏好排名與愛麗絲或比利的偏好排名相比,很清楚地,一般人會說「克莉絲汀比其他人更喜歡士力架」,或許說「克莉絲汀沒有其他人那麼喜歡瑪氏」。

在上一節中,我們看到只有愛麗絲和比利兩人的情況下,以物易物的各種可能結果。如果克莉絲汀在任何交易成交之前,拿著1個士力架和4個瑪氏來到談判桌前,會發生什麼事?

在開始分析之前,我們先奠定一些基本規則,說明我們如何想像談判過程。為了將事情盡可能保持簡單,我們想要找出對所有交換者都適用的單一價格,換句話說,愛麗絲不能要求克莉絲汀比要求比利還多的瑪氏。我們也將排除其中一個孩子反對但其它人獲益的任何交易。因此,當克莉絲汀進入交易時,一些先前所討論的可能「平衡位置」會消失。

例如,假設愛麗絲和比利本來打算用1:1的價格交換。如果克莉絲汀從來沒出現,我們可以確定愛麗絲和比利會結束於每人擁有各兩個不同巧克力棒。在1:1的價格下,克莉絲汀會很樂意參加交易。在比利和愛麗絲交換2個士力架和2個瑪氏後,克莉絲汀可能會說:「太好了,我想用3個瑪氏和你們兩個換3個士力架。」(這個交易可以讓克莉絲汀從原有排名13一舉跳到排名9、7和6。)

當愛麗絲和比利回答說,他們已經用1:1的比例完成所有交易時,克莉絲汀簡直傷透了心。她可以向愛麗絲解釋:「為什麼要用這麼低的價格交換士力架?我可以出兩倍於比利的價格。」

就我們本課的分析目的而言,我們會說,這種情況尚未形成穩定的結果或平衡。如果愛麗絲和比利以原先1:1的價格在只有兩個人交換的情況下完成交易,很有可能愛麗絲和克莉絲汀都會對結果感到懊悔。粗略地講,我們會說,克莉絲汀出現並「打破」1:1的價格。

類似的推理也會「打破」原來其它的穩定結果,也就是愛麗絲以2個士力架換1個瑪氏。在克莉絲汀願意提供較好條件下,愛麗絲一定是瘋了才會和比利進行這種吃虧的交換。

另外兩個價格在克莉絲汀到來後「存留」下來。在1:3的價格下,克莉絲汀仍是旁觀者。她看到愛麗絲說要用1個士力架換比利的3個瑪氏。比利有點動心,總比沒有好,但他轉向克莉絲汀問道:「你有比愛麗絲更好的條件嗎?」克莉絲汀的答案是沒有,她不願意用唯一的士力架換2個瑪氏。(因為表格空間限制,我們沒有把排名遠低於(1S、4M)的(0S、6M)列入表中。)還有,在和比利完成交換後,愛麗絲可能會問克莉絲汀「我很願意用另一個士力架跟妳換3個瑪氏」,但克莉絲汀將拒絕這個提議。所以我們看到,1:3仍然是穩定的均衡價格,但克莉絲汀在這個價格下將「離開市場」,直接吃掉她從萬聖節活動中收集到的糖果。

真正有趣的場景出現在1:2價格時。假設克莉絲汀出現,並觀察到愛麗絲要用1個士力架交換2個比利的瑪氏。克莉絲汀可以說「我可以只拿1個士力架!」,愛麗絲則會樂於交換。在交易完成後,愛麗絲結束於排名第6的組合、比利結束於排名第15的組合,克莉絲汀則結束於排名第11的組合。一旦巧克力棒以這種方式被重新分配後,就不再有更多的貿易收益。

在最後的場景中,「平衡價格」是1個士力架換2個瑪氏。在這個價格中:(a)愛麗絲售出2個士力架並購買4個瑪氏,(b)比利賣了2個瑪氏,買了1個士力架,及(c)克莉絲汀賣了2個瑪氏,買了1個士力架。請注意,士力架出售的總數等於士力架被購買的總數,瑪氏也相同。還要注意的是,在平衡價格中,每個孩子都能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完成交易。[3]

正如只有兩個孩子的分析,我們在此也無法單就經濟邏輯就判定什麼是士力架:瑪氏的價格。我們基於這些具體數據,只能說,克莉絲汀的存在打破了可能的價格範圍。直觀地說,克莉絲汀顯示出瑪氏的大量供應與士力架的強勁需求,結果就是排除了一些原先較便宜的士力架可能價格(1:1或2:1)。

顯然,這個萬聖節例子在許多方面不切實際,也有許多現實世界的考量被忽略。我們先專注於以後課程中將出現的重要原則,即將引入貨幣並專注於市場中的供給需求。一般而言,在一個充滿買家與賣家的大型市場中,如我們上述所討論的平衡價格區間將相當狹窄。為了簡化,我們通常只說「某個」平衡價格,取決於所有市場參與者的偏好與初始持有。我們透過本課中的萬聖節案例,向你展示出一些標準經濟學演示的基礎,也就是以貨幣計價之供給需求曲線的基礎。



1 你可能會發現本節中的一些內容很難全面了解。如果是這樣,你只需閱讀並盡可能地吸收。這裡所揭示的重點並不是讓你確切知道經濟學家如何解釋實際的以物易物價格,只是讓你知道,如果經濟學家們知道潛在交易者的偏好排名(並作一些假設)時,他們能夠解釋以物易物價格。

2 愛麗絲也想用這些條件參與交易,這會讓她移到排名第6的偏好組合,2個士力架和4個瑪氏。從比利的角度分析,我們知道這不會實現。有些經濟學家可能會說1個士力架換2個瑪氏的價格無法導致真正的平衡,因為愛麗絲在這種價格下的交易只能完成部分願望。(類似的推理也適用於比利在2個士力架換1個瑪氏的假想價格情況。)在你研究第11課的供需曲線後,你能夠更理解這種複雜。

3 我們在這點上也必須小心,因為愛麗絲在1個士力架換3個瑪氏的價格下也只能完成部分願望。僅管我們因為篇幅關係而沒有列出所有組合,愛麗絲可能更喜歡(2S、6M)更甚(3S、3M)的組合,這意味著她可能會想以灰色的平衡價格再進行一次交易。

課程小結…

  • 人們因為預期從交易中獲益而相互交易。
  • 只要貿易基於自願且誠實,雙方都將預期受益。交易形成雙贏結果。
  • 如果經濟學家知悉某組潛在交易者的偏好排名,他就可以描述他們將如何設定交換條件。

新的術語

  • 貨幣、錢(money):經濟體中每次交易的其中一方所接受的商品。
  • 直接交換/以物易物(direct exchange / barter):人們交換具有直接價值之商品的交易。
  • 間接交換(indirect exchange):至少其中一方不親身使用交換之商品而打算在未來換成其它東西的交易。
  • 價格(price):交易的條件,意味著用多少單位的某商品換成多少單位的另一商品。
  • 貿易收益(gains from trade):參與財產交換的雙方都能同時獲得(主觀)利益的情況。
  • 平衡位置(equilibrium position):沒有進一步貿易收益的穩定局面。
  • 失衡(disequilibrium):至少其中兩個人能獲得額外貿易收益的不穩定局面。

問題研究

  • 交換雙方如何同時受益於相同的交換行為?
  • *如果生產品只提供間接利益,生產品能透過直接交換取得嗎?
  • 假設經濟體中只有四種商品:蘋果、柳橙、香蕉、葡萄。在以物易物貿易中,會有多少獨立的價格比存在?(例如,蘋果:柳橙比不會獨立於柳橙:蘋果。)
  • 如果愛麗絲喜歡士力架甚於瑪氏,這是否意味著她在士力架與瑪氏擇一的抉擇中,將永遠選擇士力架?
  • *在何種意義上,克莉絲汀的到來「打破」了一些原先形成於愛麗絲與比利之間的可能平衡價格?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