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譯摘】年輕人的經濟課 - 13.損益會計


作者:Robert P. Murphy
譯者:吳莉瑋(電子書下載
圖片:reynermedia via photopin cc

年輕人的經濟課 - 13.損益會計

在這一課中,你將學習:

  • 利息和利潤之間的區別。
  • 損益會計的社會功能。
  • 損益會計的限制。

利潤與虧損引導企業家

在前面的課程中,我們說明了市場價格在市場經濟中引導每個人的行為。例如,如果某個突如其來的寒流衝擊柳橙作物,柳橙供給量的突然下降會導致柳橙和橘汁的價格上漲[1] ,這種價格上漲會讓消費者少買一些柳橙和橘汁。另一個不同的例子,如果人們越來越多關心牙齒的整齊度,矯正牙套的需求將上升,這最終將導致更多的學生選擇牙醫作為職業。[2] 市場價格是客觀物理世界與主觀個人偏好兩者變化的信號,讓人們能夠因應新的現實調整自己的行為。

企業家並非對某種具體價格作出反應,而是對於某些價差作出反應。具體而言,企業家評估所需花費的輸入成本(僱用工人、原料、電費等),然後預測銷售最終商品或服務時可能會從客戶手中獲取的總營收。簡言之,企業家評估自己計劃的行動是獲得利潤或遭致虧損,而這種計算則涉及當前與未來的市場價格。

一般而言,可以產生高(貨幣)利潤的活動將吸引更多企業家投入,而那些會造成損失的活動將受企業家排斥。在開放競爭的市場經濟中,隨著企業家不斷調整自己以符合現況,貨幣利潤和虧損有隨著時間推移被削弱的傾向。當更多企業家湧入高獲利活動時,他們購買必要投入的努力將導致價格上漲,而最終成品或服務的輸出增加,則會降低消費者價格。這兩組價格間的差距,推動原先的高獲利趨於萎縮,使貨幣利潤隨之減少。

當某活動經常遭受虧損時,則會發生相反傾向。新企業家將迴避該領域,而原在該領域的企業家則將縮減或放棄原先業務,並轉移到不同的工作項目上。企業家對於必要投入的總需求下降,導致勞動力、原料與其它用於此特定活動的物品價格降低。另一方面,最終成品或服務的供應降低,則傾向於提高消費者的必須支付價格。這個過程會持續,直到成品價格漲得夠高,而投入價格降得夠低,從而使剩下的企業家不再因生產該商品或服務而蒙受損失。

利息與利潤

我們已經解釋了,當某個企業家在計算生意是否盈利時,他必須考慮到活動過程中各種投入的價格。例如,經營一家生產電視的工廠必須考慮:(a)支付給產線工人的薪水,(b)購買散裝金屬與塑料的價格,甚至(c)因營運所需電力而支付給電力公司的款項。只有銷售電視的總營收大到足以負擔這些費用時,這項活動才有利可圖。

然而,直至目前為止,我們都忽略任何長期操作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投入」:其金融資本投資及這筆投資以利息計價的「價格」。利息支付因素要如何算入盈利考量,用具體例子說明最為簡單。

假如某人可以在1月時以10,000美元購買一塊包含聖誕樹苗的土地。只需要等到12月,就能以平均每株30美元賣出100顆成熟的聖誕樹。等樹木全部售出後,還能以7,300美元賣出裸地。從聖誕樹與裸地的總營收中,這位企業家可以把原先10,000美元的投資變成3,000+7,300=10,300美元,確實比原先的多。我們能作出這個聖誕樹投資可盈利的結論嗎?

在回答問題前,聖誕樹企業家還需要考慮利息支付。舉例而言,如果這筆10,000美元是以年利率5%從某人手中借來的,那麼,這筆投資事實上是賠錢的。以10,300美元試圖還清債權人的借款,最後還欠200美元。[3]

就算這位聖誕樹企業家用自己的儲蓄,如果有高於其隱含之3%回報率的其他較高回報(較低風險)投資選擇,大多數經濟學家還是會說企業家在這筆交易上「虧損」。例如,如果此人可以在1月時以10,000美元的積蓄購買5%的企業債券,而且也認為此項投資至少和花錢買育有樹苗的地同樣「安全」的話,在某種程度上,此人若選擇投資樹苗將虧損200美元。在這種情況下,這種貨幣「虧損」將不會顯示於正式會計記錄上,因為這500美元的公司債券利息損失是機會成本,而不是從口袋中支付的開支。

在第12課中,我們了解人們通常附與當前美元(或其他型式的貨幣)相較於未來美元更高的價值,這意味著利率為正。在討論競爭及其對利潤影響時,我們需要記住這個事實。即使從長遠看來,競爭也不能完全削平企業家銷售商品或服務的收入,與支付勞動與原料等投入的支出,兩者間的差距。因為有一部分的所謂毛利(或會計利潤),必須用於支付投資在營運上之資本的利息。當我們說豐厚利潤吸引更多企業家投入某產業時,更精確地說,我們的意思是高淨利(或經濟利潤),即,將資本投資利息計入營運「投入」後的利潤。[4]

損益會計的社會功能

許多天真的市場經濟觀察者都帶著純粹武斷的社會公約來斥責。對於這些批評者而言,藥廠或鞋廠老闆決定在某一最大化利潤的情況下停產,似乎毫無道理。再生產多一些阿斯匹靈或多一些3T尺寸的鞋,顯然是可能的,但工廠老闆決定不這麼做,因為這麼做會「賠錢」。另一方面,市場經濟中每天生產許多顯然多餘的工具與無用的奢侈品,因為這些商品有利可圖。那些因這個系統感到憤怒的觀察者,可能會接受「為人生產而非為利潤生產!」這個口號。

這些批評者並不欣賞損益測試提供市場經濟成員不可或缺的服務。不管是什麼社會制度,都存在令人遺憾的事實:沒有足夠的資源來生產人們想要的所有商品與服務。稀有性使得每個經濟決策都涉及權衡。例如,當稀有資源投入於生產更多阿司匹靈時,拿來生產其他東西的必要資源就會減少。光問「如果有更多的藥世界會不會更好」還不夠。重要的是問:「如果有更多的藥,且其它因生產更多藥而被犧牲的商品與服務則減少,世界會不會更好?」

在標準入門教科書中,通常將經濟問題定義成「如何將稀有資源分配到特定商品與服務之生產的社會決策」。在現實中,「社會」不會作出任何決策,而是個別的社會成員做決策,這些決策互動會決定人類所有資源處置的最終命運。在我們本節正研究的純粹市場經濟中,社會中的所有人都服從私有財產的規則,也就是每特定單位資源的所有權。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價格會在個體間從事自願交換時形成。而價格結果反過來提供企業家計算(估計)各種可能活動之損益的能力。財產所有者自願交換的交流「確定」什麼商品與服務該被生產,而由市場價格所提供的信號以及其損益計算結果,則協助財產所有者作出明智決定。

退一步綜觀全貌可能有用。企業家提供資金給勞動服務、資本品與自然資源的所有者。然後再使用這些投入來生產商品與服務,並出售給消費者以換取資金。

消費者永遠是對的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真正的老闆是消費者。他們透過購買與拒買決定誰該擁有資本運行企業。他們決定什麼該被製造,決定該製造多少與多好。他們的態度會對企業家產生獲利或虧損的結果。他們使窮人變富,使富人變窮。他們是難搞的老闆。他們充滿率性與幻想,多變又不可預知。他們不關心過去的成就,只要提供給他們的東西更討喜或更便宜,他們就會離開原先的承辦商。

-Ludwig von Mises,《Bureaucracy》,頁227

當某特定企業「倒閉」時,最終的意義是消費者不願意對其產出成品花足夠的錢,使其足以支付企業家為了競爭產出這些成品所必要之稀有性投入的支出。

為了更具體地搞懂這個原則,讓我們來看個愚蠢的例子。假設有個成功建商身亡,並把生意傳給他的蠢兒子。他的兒子想到個好主意,蓋一棟純金的新公寓建物。他正確地估計出,電梯、走廊甚至廚櫃都鋪設純金的公寓,將有高需求。而他還能以相比於同區一般公寓較高的價位出租他的公寓。

全貌:企業家購買投入並製造提供給消費者的商品與服務



當然,故事還沒完。儘管他的收入非常高,這個笨兒子的生產成本是天文數字。除了勞動力、木材、混凝土和其他物品之外,他還必須花費數以百萬計的美元大量購買黃金。他的會計師告訴他,儘管有更高的收入,他正因替公寓鍍金的決策而失去難以置信的大量現金。如果他沒有趕快變聰明的話,他會散盡家財。無論如何,他都無法蓋出一棟鍍金公寓。

現在,如果我們採訪他並問發生了什麼事,他可能會說:「我的生意用不起黃金。」但是,請注意,這並不適用於所有企業家。畢竟,黃金昂貴的原因是購買者正支付如此高的價格。例如,珠寶商仍然覺得購買黃金作成項鍊和耳環有利可圖,而牙醫仍然覺得使用黃金作為填料有利可圖。沒有珠寶商會說:「我的生意用不起黃金。」

粗略地講,在資源所有者與企業家決定將多少資源分配到每條潛在生產線時,損益系統能傳達消費者的期望。最終,並非金礦業主或產業領袖,來決定黃金將如何用於市場經濟。相反的,這些決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消費者的消費決策所引導。「正常公寓勝於鍍金公寓」的消費者需求,結合「鍍金項鍊勝於銀項鍊」的消費者需求,導致鍍金公寓滑稽地無利可圖,而鍍金項鍊則全然合理的結果。

損益測試提供自由企業系統一個架構。人們可以自由地開創企業,並能自由地將自己的資源(包含自己身體的勞動服務)出售給任何人。在一個基於私有財產制的市場中,當企業家將具有特定市場價值的資源,轉換成具有更高市場價值的成品(或服務)時,就會出現利潤。獲利企業家在經濟體中提供他人明確的服務,這層意義很重要。要是沒有損益計算的回饋,企業家就不知道他們是否經濟地使用營運資源。

利潤的社會功能

「在自由經濟中,工資、成本與各種價格由市場競爭自由發揮,而是否獲利的前景,則決定什麼被製造與製造多少,以及什麼不被製造。如果製造某樣東西沒有利潤,這是勞動與資本錯誤投入這項生產的訊號:這些資源的價值,必須被用在比這些資源本身價值更高物品生產上。」


「簡言之,利潤的功能,就是要依據數以千計不同產品間的相對產出,引導生產要素的分配。沒有任何官僚,無論其有多睿智,能以武斷解決這個問題。」

-Henry Hazlitt,《Economics In One Lesson》,New York: Crown Trade Paperbacks,1979年,頁161–62

損益會計的限制

損益計算並不會決定市場經濟中人的行為,僅會引導他們。會計核算的規則是一種精神上的工具,類似算術的基本工具。年輕學生們被迫背誦乘法表,但多數人都理解這些「規則」並不武斷,它們只是一種表達現實客觀真理的快捷方式。如果想要的話,成年人也可以忽略乘法,但他們可能不會在生活中過得很好。如果有太多的人決定不再「相信」算術,文明會崩塌。

類似的,企業家(或會計師或設計他們商務軟體的程式設計師)必須學會正確地構造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來瞭解企業是否盈利。這些技巧並不專斷,也表達了物理世界與他人(主觀)偏好的真理。如果願意,任何企業家都可以選擇忽略這個底線,但他就無法長期經營。如果太多企業家走這條路,很快就會發生大規模飢荒。

儘管算術與財務會計這些精神工具有著巨大的重要性,其效用仍有限制。畢竟,年輕學生學到的比數學更多,取決於他們的背景,他們可能也記住十誡、讀亞里斯多德,並研究法國大革命,以成為社會中負責任的一員。算術(或更普遍的數學)有助於引導人們決策,但顯然,這種知識到目前為止的作用,只在於表達。

類似的限制也適用於財務會計與損益測試。市場經濟中的企業家並非利潤最大化的奴隸;企業家可以在聖誕節前夕到新年期間關店,和家人一起過年。企業家也能自由地給予長者折扣或免費服務窮人,表現得就像慈善行為。這些決定沒有什麼「不合算」或「低效」。

然而,最重要的一點是,財務會計讓企業家理解這些決定的要價。電影院老板可能不會在節日期間關店,因為具有可觀的潛在收入。[5] 然而,利潤動機「驅使」一些商人甚至在聖誕節也工作,這個看似可悲的事實,實際上只是反映消費者有多喜歡在放假時看電影。

就社會制度而言,私有財產(及其市場價格與損益會計黨羽)對人類非常有益,因為它提供經濟活動連貫性。承認這個事實並不是在說「利潤就是對的」。舉個例子,許多消費者可能願意將大筆錢花在不道德的事情上,但生產這些商品或服務的盈利能力並不能洗掉它們的瑕疵。經濟學並沒有說:「電影製片廠必須製作暴力電影,如果它能賺最多錢。」實際上,企業家很有可能會進入某個行業並生產那些具有最高利潤的東西,但嚴格來說,經濟科學並沒有指示企業家們奉獻生命以盡可能地累積財富。

即使在許多人認為某些有利可圖活動不道德的情況下,利潤動機本身並沒有錯,錯在消費者對於罪惡目的之需求。例如,確實有大量耕地被用於種植菸草而非西紅柿。但最終並非資本主義制度「迫使」農民種植這麼多菸草,而是有許多消費者願意將自己的錢花在香菸而非沙拉上。要批評這種不健康的結果,問題不在私有財產本身,而是吸菸者的自願選擇。

美好的生活並非只有獲利,也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用錢解決。然而,市場經濟所形成的貨幣價格,可以讓人們評估自己的事務,瞭解當他們以特定方式使用財產時,忽略了多少其它願望。



1 粗略地講,技術層面上,寒流本身並不會導致價格上漲,甚至是實物供應的減少也不會引起價格上漲。更準確地說,我們應該說寒流改變了柳橙生產者的情況,然後生產者的主觀評價與市場上消費者原先的主觀評價相互交流,使得柳橙的平衡價格比以前高。顯然,說「供給下降所以價格上漲」更簡單。

2 一如以往,這些例子應該解釋為一種傾向,而且只在其它因素仍然相等的情況下才會導致實際變化。如果柳橙供給下降時還出現一份新的報告指稱橙汁致癌,那麼橙汁價格可能最終會下降。另一方面,即使牙醫的收入因為牙齒矯正需求增加而上升,還是有可能會有學生因為某部受歡迎的電影描述牙醫工作的不堪而決定不進入該領域。

3 我們忽略提前支付本金的複雜性,在這種提前償還本金的情況下,利息開支就不會到500美元。

4 大多數經濟學家會把企業家「付給自己的工資」從會計利潤中扣除,以計算淨利潤或經濟利潤。但在聖誕樹的例子中,我們假設業主除了花12個月等待樹木成熟之外,沒有做任何工作。

5 當然,僱主可能聘請員工來運作電影院,而他自己則和家人待在家。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明白,為什麼工人覺得不能和家人一起過聖誕節的這種班表「有利可圖」。

課程小結…

  • 利息是指將某筆儲蓄進行放款或投資於某項目的正常回報,而投資於其他項目也差不多能夠獲得同樣的回報。經濟利潤是指企業家從某特定項目中獲得的額外回報,超過所投入之資本可從其它類似項目中賺取的正常利息回報。
  • 獲利與虧損,有助於引導企業家以最能滿足客戶偏好的方式使用稀有性資源。如果某項活動有利可圖,這是一個信號,讓企業家把資源轉化為更高價值的商品與服務。如果某個企業家正遭受虧損,這也是一個信號,消費者偏好停止將資源投入虧損操作上,而將資源投到其他創造更有價值的商品與服務的地方上。
  • 損益會計只能反映某項操作的貨幣層面。企業家可能會繼續經營「虧損」業務,只因為個人從中獲得成就感,此種決策並沒有什麼「不合算」的地方。即便如此,精確的損益會計讓企業家能作出使用稀有資源的明智決定,它讓企業家也考慮他人對於該如何使用這些資源的偏好。

新的術語

  • 毛利/會計利潤(gross profit / accounting profit):超過支出總額的收入。報紙上說某企業在某期間的「利潤」時,指的是毛利。
  • 淨利/經濟利潤(net profit / economic profit):在毛利之中,超過所投資之資本的正常利息回報的部分。
  • 經濟問題(economic problem):如何分配社會上的稀有性資源(包括勞動力),以生產最能滿足人們偏好的商品與服務組合。

問題研究

  • 請解釋:「企業家並非對特定價格有所反應,而是對特定價差有所反應。」
  • 請說明:「在開放競爭的市場經濟中,隨著企業家不斷調整自己以符合現況,貨幣利潤和虧損有隨著時間推移被削弱的傾向。」
  • *利息如何與利潤相關連,特別是會計利潤與經濟利潤間的差異?
  • 在何種意義上,引導市場經濟中生產決策的,不是「行業領袖」,而是消費者?
  • 市場經濟是否迫使企業家無所不用其極地最大化利潤?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