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譯摘】年輕人的經濟課 - 18.銷售稅與所得稅


作者:Robert P. Murphy
譯者:吳莉瑋(電子書下載
圖片:JD Hancock via photopin cc

年輕人的經濟課 - 18.銷售稅與所得稅

在這一課中,你將學習:

  • 政府支出的一般性影響。
  • 政府支付其開支的三種典型方式。
  • 銷售稅與所得稅的具體影響。

政府支出

政府改變自由市場經濟結果的其中一個影響最深遠的方式,就是透過政府的支出計劃。在這一課中,我們將運用純粹市場經濟如何運作的知識,研究一些政府活動如何扭曲經濟的過程。千萬要記住,經濟分析本身不能決定政府政策是好是壞,然而,客觀的經濟分析可以告訴我們,那些干預政策的典型理由是無效的。這是因為,干預行為的本身,將導致一些讓支持干預之理由變得更糟的結果。

無論政府如何獲得資金,政府支出必定會將資源從私營部門中移出,轉而投入政府當局所選擇的活動。例如,如果政府花1億美元建一座橋,即使我們不知道這1億美元來自何處,我們也知道這將影響經濟。為了建一座橋,政府必須僱用工人、購買混凝土和鋼材等材料。一旦這些稀有的勞動力和材料被用於建設橋樑,就無法再被私營部門所用。某個特定的工人,不可能在同一時間內,現身於替某私營公司建設廠房,又替政府建橋合約工作。顯然,那些混凝土和鋼材若被用於橋梁結構,就不可能同時又被用於民營企業家的建物。

如果政治當局宣布,政府資金就花在政府覺得開心的地方,那麼經濟學對此無話可說。畢竟,當迪士尼樂園的老闆決定搭建一座橋樑,連接主題公園內的兩個區域,他們所使用的資源也無法被經濟的其它部分所用。那麼,為什麼政府做一樣的事情時,就會產生問題呢?

關鍵的區別,在於迪士尼樂園的老闆處於自願的市場經濟下,所以承受損益測試。如果他們斥資1億美元花在個人消費(例如豪宅或跑車),但此筆支出是為了讓客戶更滿意迪士尼樂園,他們會得到客觀的回饋。他們的會計師很快地就會告訴他們,這些新車或其它新投資,是否帶來更多遊客(因此增加收入)。[1] 請記得,引導企業家細心呵護社會上稀有資源的,是依賴於市場價格的損益測試。

相比之下,政府無法依賴於市場價格的客觀回饋,因為政府活動(至少部分)處於市場之外。無可否認,干預主義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混合物,因此,(部分)干預將患有社會主義的缺陷,其缺陷程度,則取決於政府由私營部門購買了多少資源(而非簡單地命令工人無償建設橋梁或依政府目的沒收混凝土和鋼材),政府預算提供了政府將由私營部門中抽出多少資源的極限。(在純粹社會主義中,經濟中的所有資源都掌握於政治統治者手中。)

然而,由於政府不是企業,它並不從服務「消費者」來取得自願性資金。因此,即使干預經濟下的政府當局,因為每單位所用資源的市場價格,而能知悉政府所動用之資源的相對重要性,他們也沒有任何客觀標準去瞭解公民是否從這些支出中受益。如果沒有這種回饋,就算當局滿心只想幫助公民,他們仍是「盲目飛行」的無頭蒼蠅,或充其量,用一隻眼睛飛行。
例如,假設政府決定打造一座公共圖書館,並向社會提供免費書籍與網路。因為政府的預算有限,政府也不會做出一些可笑浪費,例如替牆壁鍍金,或者是在書架上放極其珍貴的史坦貝克與海明威初版小說。假設政府試著謹慎行事,[2] 將此項目對幾個有信譽的承包商公開招標,最後決定花40萬美元建造一個中等的圖書館。

然而,即使外部審計員或記者在這個過程中找不到任何貪汙或弊端,問題依然存在:是否值得花40萬美元在這個特定地點建設這座特定圖書館?關鍵就在,我們可以肯定,沒有任何企業家認為,像圖書館那樣透過收取借書費用而賺錢的機制有利可圖。我們知道這點,因為,直到政府運用政府資金建設之前,圖書館並不存在!

思考政府支出的方式之一,是政府支出會生產一些私營部門認為無利可圖的商品或服務。[3] 政府支出會把資源從那些私人支出所引導的地方,轉而投入到那些若改由民營企業家的自願性集資生產就無利可圖的項目上。[4]

因此,干預經濟的政府當局面臨一半的社會主義計算問題。就算我們以「富人對於資源使用的偏好無足輕重」的理由而忽略上述考量,政府當局仍然面臨如何最佳地幫助窮人、弱勢團體等族群的問題。例如,該把錢花在40萬美元的公共圖書館,還是該把錢花在替貧困兒童施打免費流感疫苗?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本質上是個慈善捐款的大宗分配者。即使是那些擁戴這個概念的公民,都應該問問自己:為什麼我們得透過政治程序來分配我們的捐款?為什麼不下放權力,讓每個人都能把自己的資金捐到各自認為最值得的慈善事業?

可以肯定的是,政府干預的支持者可以針對這些問題,提供(技術方面的)答覆。[5] 即便如此,在最好的情況下,不過就是尋找比較不差的解決方案。儘管政府開支可能帶來好處,它仍受到社會主義的計算問題困擾。這種系統,讓某組特定的政府當局凌駕於個人,指定他們的(部分)財產如何被用於引導資源到各種項目中。對於那些主張干預主義是增進「公眾福利」的人而言,這是個很嚴重的缺陷,不管所謂「公眾福利」的定義為何。

為什麼官僚們的名聲這麼差

官僚人員與非官僚人員的不同之處,在於官僚人員是在一個不可能以金錢作為努力成果之獎勵的工作環境。

—Ludwig von Mises,《Bureaucracy》,頁53

政府如何資助其開支

除了政府支出本身所造成經濟扭曲(相對於純粹市場結果),其它政府對經濟的額外扭曲,取決於政府的收入來源。傳統上,政府有三大籌集資金的方法:徵稅、預算赤字與通貨膨脹。當政府徵稅時,它下令個人及企業必須按照一定規則付錢給政府。當政府操作赤字時,它透過銷售債券,向個人、企業、或其他政府機構借錢。而政府具有連本帶利支付這些貸款的法律義務。最後,當政府透過通貨膨脹籌集資金時,它(憑空)創建新貨幣,並用這些新貨幣來資助政府開支。

我們在接下來的課程中會處理政府赤字與通貨膨脹。而本課接下來的篇幅,將集中討論政府稅收的兩個主要來源:銷售稅與所得稅。

在開始之前,再次強調,下面所討論的經濟扭曲,是除了政府透過政治程序將資源從(受損益回饋機制牽引的)民營企業家手中轉出所造成的經濟扭曲外,額外再附加的經濟扭曲。我們將展示,政府不只在花錢的時候扭曲經濟,政府在透過徵稅集資時,就已經開始扭曲經濟。

為了看到箇中差異,想像一下這個極端情況:政府徵收200%所得稅,這意味著,你賺的每1塊錢都須依法繳給國稅局2塊錢的稅!在如此可笑的情況下,顯然,很少會有人想工作,或者,至少很少會有人在「檯面上」工作並在報稅的時候向政府報告所得。因此,政府只能收到很少稅收,也沒法花多少錢把資源從最有利可圖的用途上拉走。當然,若把這種狀態總結成政府干預對這個假想經濟僅產生輕微扭曲,肯定是錯的。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都已經退出正式的工作並被迫離開曾經生活過的土地,或者是在可以隱瞞當局的黑市裡工作。因為這種懲罰性稅制,經濟將陷入極端窮困,儘管政府並未因此提高稅收也不會有寬裕預算。

綜上所述,不管是花錢或者是籌集資金,政府都扭曲了經濟(相對於純粹市場結果)。我們現在開始檢視政府透過銷售稅與所得稅收集資金時,所造成的具體扭曲。

銷售稅

政府以銷售稅為名,占有每筆交易的部分支付額。例如,如果針對所有餐廳實施5%的銷售稅,那些菜單上未稅價格選購價值100美元餐點的客人,除了要支付餐廳100美元外,還要再付5美元給政府。實務上,餐廳會在結帳時收取105美元,並預留5美元以定期送交政府。

銷售稅迫使消費者面對不正確的價格,因而扭曲了經濟。在餐廳的例子中,客人最終必須支付105美元以購得想要的餐飲組合,但實際上,餐廳只需要收取100美元,就足以支付生產此份餐點所需的勞動力、肉品、汽水糖漿還有其他原物料的費用。如果政府對某些特定項目徵收高比例銷售稅,同時又對某些項目豁免銷售稅,在這種情況下,扭曲顯而易見,例如對含酒精飲料徵收高比例銷售稅,而免除雜貨店水果的銷售稅。這種銷售稅的稅率不平衡,導致遭受懲罰之商品出現人為高價,這種誘因使消費者減少購買受懲罰的商品,並增加購買免稅商品。

當然,許多改革者會說:「這就是重點!我們要阻止人們飲酒。」但這種論斷的依據,正是把改革者的自身偏好,看得比把自己的錢花在市場上的消費者偏好要來得重要。經濟學不能判斷這種家長作風是好是壞,但經濟學可以指出,消費者自己會判斷自己變得更糟,至少在狹義上。對酒類徵收高稅率只是帶走消費者的選擇。那些想吃得健康的人們,就算沒有政府人為性提高酒品價格,也還是可以選擇不把錢花在酒上。

許多實務經濟學家建議政府採取統一的低比例銷售稅,以盡量減少這類扭曲。例如,大多數經濟學家不會建議對市場上一半的商品徵收10%銷售稅,而會建議政府對市場上所有商品徵收5%銷售稅。這種轉變所帶來的稅收大致相同,[6] 但能夠消除政府扭曲特定經濟部門的缺點。

然而,我們應該記住,在純粹市場經濟中,價格具有意義,它們是實際稀有性的指標。因此,就算政府對所有商品和服務徵收統一的「公平」單一銷售稅,仍然會扭曲經濟,因為消費者仍會有乾脆一開始就別賺那麼多收入的動機。要看到這點,讓我們來看個可笑的例子,假設政府對市場上每個項目徵收統一的100%銷售稅。雖然每個部門都遭受稅制打擊,顯然,這並沒有達到「全面效果」。消費者最終將減少總購買數量,因為減少消費,使得他們不需要這麼多收入,因而能工作少一些(並享受多點閒暇)。除了這個顯見的衝擊外,還有另一個微妙點,使得真正的統一所得稅不可能開徵。例如,100%銷售稅,會讓1美元的口香糖變成2美元,但5萬美元的跑車卻會變成10萬美元。口香糖的銷售下降量可能會比跑車的銷售下降量少。

到現在為止,我們假設每個在社會上的人都服從政府的稅法。但現實上,隨著銷售稅率提高且適用於越來越多的項目,有更多商家和消費者會在黑市進行交易,這意味著他們將自願從事不向政府報告或繳稅的交易。這種反應是另一種銷售稅所造成的扭曲,因為某些項目(如香菸)比其他項目(如汽車),更容易在黑市上交易。

所得稅

政府徵收所得稅時,政府要求個人與企業將他們特定時期內的部分所得轉移給政府。所得稅通常以累進式百分比表示,這意味著同一個人的不同(稅前)收入範圍按不同稅率繳稅。例如,假設所得稅共有兩個級距,未達10,000美元的收入為10%,10,000美元以上的收入為20%。因此,某個稅前收入為100,000美元的人,需要繳給政府(10%×$10,000+20%×$90,000)=$1,000+$18,000=$19,000。[7]

所得稅在一定程度上會豁免一些特定收入來源,這會導致這些部門之間的扭曲。例如,由購買地方政府發行之市政債券所賺取的利息收入可能免稅,而企業債券的利息收入將被徵稅。這會導致投資者將借給地方政府較多的錢,而借給企業較少的錢,其他條件相同保持相同,這就扭曲了資金分配。

這類扭曲的另一個例子是美國的醫療服務。根據美國目前的所得稅制,當僱員的工作契約中包括醫療保險時,這種福利不計入應稅所得。但是,如果僱主把這些本來就是要花在醫療保險的費用,直接以薪資支票的形式交給僱員,這些費用就變成應稅,意思就是僱員最後無法得到支票全額。換句話說,取決於相關的所得稅率,僱主替僱員購買醫療保險,比僱員自己去購買醫療保險便宜。這也就是為什麼,工作契約中通常包括醫療保險,但人們會選擇另外用薪水去購買車險或火險。

除了豁免特定收入來源,所得稅的又一重大扭曲,是將特定開支排除(或扣除)於應稅所得。例如,屋主可以將支付房貸利息的支出從應稅所得中扣除。因此,某個稅前收入為100,000美元但支付5,000美元房貸利息的人,只需要向國稅局報告自己的應稅所得為95,000美元。而後套用的稅率級距,則以這個較低的95,000美元應稅所得為準,而不是真正的100,000美元收入。這種所得稅制中的「漏洞」,按理說,整體而言可以讓經濟更貼近市場結果(透過限制所得稅扭曲的適用性),但它顯然會造成個別部門之間的巨大扭曲,特別是在高邊際所得稅率的情況下。在抵押貸款利息可扣除的例子中,這種扭曲造成延長貸款期間的人為性激勵,讓人們優先把錢花在其他投資,而不是盡快償付銀行貸款。[8]

而所得稅帶來的最大扭曲,則在人們設定收入目標之時。最明顯的,如果工作的獎勵(即貨幣收入)被徵重稅,人們將工作得較少。大學生可能會延長教育,年紀較大的工人提前退休。就經濟整體而言,因為激勵機制的變化,工作總小時數將下降,特別是假期期間的「雙倍薪資加給」。不管是因為人們會的工作的較少(享有更多休閒),還是人們在「檯面下」或「賬外」工作而不向政府報告收入,都會發生。由於某些形式的收入比其他形式更容易隱瞞,這種對黑市活動的鼓勵也會扭曲經濟(相對純粹市場結果)。

最後,我們將討論許多分析者忽視的稅制影響。有些人認為,適度加稅不會對經濟活動有顯著的影響,因為「人還是要工作」。例如,假設政府原本沒有所得稅,但因為政府需要更多收入,就對80,000美元以上收入開徵20%的所得稅。許多觀察家會認為這對經濟產生的影響不大,因為那些收入超過80,000美元的人,肯定不會因為新稅而停止工作!

然而,這種分析忽略了貨幣收入只是工作的其中一個吸引力這個事實。假設某人是中西部沉寂小鎮裡一間會計師事務所的頂尖會計師,每年賺80,000美元。而他又向一間大型紐約公司申請了一份年薪140,000美元的工作。然而這份新工作的缺點,是這個人不得不經歷搬家的麻煩、支付較高價格的住房或公寓租金、大型企業中較緊張的工作壓力,以及每天額外多出的兩小時通勤。在所得稅出現之前,這個人評估這每年額外的60,000美元是否足以補償這些在大城市工作的弊端。

但在新所得稅生效後,這份紐約工作的優勢明顯下降。如果這個人接受這份工作,他的稅前年薪會跳到140,000美元,但他被迫付給政府12,000美元。因此,他的稅後收入將只有128,000美元,相比於目前工作的80,000美元(正好落在稅線以下)。現在這個人得決定,這每年額外的48,000美元是否能補償搬家、昂貴住房、高工作壓力、通勤時間等麻煩,而非60,000美元。就算這個人最後下定決心接受這份紐約的工作,顯然,數以百萬計工人組成的經濟中,高所得稅扭曲了接受工作與否的決策。因此,所得稅,尤其最高稅率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干擾了市場經濟利用高薪資吸引工人進入恰當職務的功能。企業家競爭勞動力的「信號」,受到稅法干擾。

徵稅抑制生產

「當個人所得稅率達50%、60%或70%時,將產生〔抑制〕效果,人們開始問自己,為什麼他們一整年下來得替政府工作六、八、九個月,而只有六、四或三個月是為了自己與家人。如果他們得承受所有虧損,但只能留下一小部分獲得[因為稅〕,他們會覺得用自己的資本承擔風險顯得愚蠢。此外,可用於冒險的資本總額本身急遽縮小。這些資本從可累積的部門被稅吸走。簡言之,那些提供新私營部門就業機會的資本從一開始就被扼殺,而那些逃過徵稅並進入私營部門的部分,則對創建新企業望之卻步。政府支出創造出自稱要解決的失業問題。」

-Henry Hazlitt,《Economics in One Lesson》,頁38



1 嚴格來說,會計無法將某特定盈利(或虧損)歸屬為某具體決策的結果。例如,假設某賭博醜聞斷送了米老鼠的名聲,同一時間,迪士尼樂園蓋了新設施。新設施開始營運後門票收入下降10%,很可能原先會下降20%,但新設施部分抵銷米老鼠醜聞的影響。即便如此,會計師仍能客觀地宣布損益的絕對數額。

2 我們承認我們違反只有個體可以行為的規則:在現實中,不是「政府」建立圖書館。相反的,是某些人在做決定,這些人的決定在社會中造成一定迴響,因為社會上其他人服從那些決策者的命令。為簡便起見,我們往往會說「政府」支出、提高稅收等。

3 個體經常因為預測政府即將介入而暫止投資。例如,如果政府資助興建新體育場,人們往往會說「要是沒有政府資助就不會蓋成」。然而,私人投資者「需要」政府資助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支出負擔能分擔到納稅人的肩上。

4 記住,私營部門組織可以依靠慈善捐款,不只是商業銷售收入。純粹市場經濟和慈善晚餐、收容所等組織不起衝突。關鍵區別在於,純粹市場經濟中,這些機構需要募求自願捐款,而不是接受非純粹自願方式集資的政府資金。

5 例如,民營企業在某些情況下可能被視為不當,如提供軍事防禦。在一些情況下,只要每個人都受到類似強制,我們可以想像大多數人會同意被「迫」出錢出力。例如,如果地方政府每年收取10美元來提供「免費」垃圾桶與路燈,大多數城市居民可能把這當成「竊盜」。出於這類考量,許多經濟學家知道政府開支仍保有一定政府採購範圍的破綻。

6 事實上「扁平化」銷售稅此舉可能會帶來更多的總稅收,因為在更低稅率下將有更多銷售發生,在原先方案中,消費者可能不會買10%稅率的商品而改買免稅商品。因此,在新形勢下(所有商品的稅率統一為5%),相對於原先方案,實際應稅項目的銷售數可能會增加一倍以上,這將超過抵消稅率減半的結果。(請注意,我們只討論一般趨勢;我們也可以舉出具體數例,讓5%的「扁平化」銷售稅收入少於某特定項目的10%銷售稅收入,例如,如果10%稅率最初用於食品與香煙,而0%稅率最初用於遊艇與鑽石耳環,切換到5%的扁平化銷售稅後就可能減少總稅收。)

7 注意,20%稅率僅適用於落在第二稅級內的90,000美元收入,而非全數的100,000美元收入。這就是為什麼(正常情況下),加薪並「把你推入更高稅級後」,你實際上不會看到拿回家的薪水下降。

8 人們常說按揭貸款利息的扣除項可以提供買房動機而非租房,但價格往往會調整到消除這種影響。如果某企業家買了一個房子然後租給租戶,任何貸款利息都是業務費用,因此可扣除。租屋市場中企業家之間的競爭,往往會壓低租金,以反映出此稅制的特徵。與此同時,如果屋主無法扣除按揭利息的話,住房價格可能會變高,儘管人們通常認為按揭貸款利息的扣除可以讓購屋動機大於租屋,但這個決策影響並沒有看起來那麼重大。

課程小結…

  • 不管政府如何集資,政府支出總是把資源從私營部門的項目中移走,並投入透過政治過程而選擇的項目。
  • 政府通常透過稅收、借貸與通貨膨脹來支付其支出。
  • 相對於自由市場結果,所有的稅都會扭曲經濟。如果銷售稅的稅率不一,銷售稅有利於某些商品。即使是單一銷售稅,也會減少工作回報,從而人為地鼓勵人們選擇休閒。所得稅則更直接地懲罰工作,人為地鼓勵人們選擇具有非貨幣性優勢的工作。

新的術語

  • 徵稅(taxation):政府占有部分個人收入或其他資產所有權的過程。
  • 預算赤字(budget deficits):政府的支出超出稅收。赤字是政府在某給定時期內必須透過借貸來支付賬單的金額。
  • 通貨膨脹(inflation):創造更多的錢,從而推動價格上漲。
  • 黑市(black market):違反政府法規之非法交易的系統。
  • 銷售稅(sales tax):對於銷售給顧客之商品與服務課徵的稅。銷售稅通常以稅前金額的百分比適用之。
  • 家長作風(paternalism):認為他人沒有能力做出正確決定,因而以自己的意見凌駕他人的願望。
  • 所得稅(income tax):對於個人或公司之盈利課徵的稅。所得稅通常以稅前收入的百分比適用之。
  • 累進所得稅(graduated income tax):較高收入適用較高稅率的所得稅制。
  • 所得稅級距(income tax brackets):徵收不同稅率的收入範圍。例如,最低稅級範圍可能從0元到10,000元的收入範圍,稅率3%,而下一級距範圍可能從10,001元到20,000元,稅率5%。
  • 扣除(tax deduction):稅法規定中,允許某些特定費用(如醫療支出或購買新太陽能電池板)從個人的應稅所得額中扣除。這意味著這些可扣除項目是以「稅前金額」支付,這能讓個人用其收入購買更多可扣除項目。
  • 應稅所得(taxable income):實際適用於官方稅級稅率的收入金額。應稅所得是原始所得減去所有可扣除項目及其他調整後的結果。

問題研究

  • *經濟學是否能做出政府支出是好是壞的結論?
  • 我們如何知道政府支出將資源由私營部門轉移?政府如何獲取資金有差嗎?
  • **如果政府建立圖書館,能否知道私營部門會不會建立圖書館?
  • 如果政府只能從稅收籌集少量資金,能否知道稅負是輕是重?
  • 只要人們繼續工作,所得稅對經濟的影響就不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