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譯摘】年輕人的經濟課 - 19.關稅與配額


作者:Robert P. Murphy
譯者:吳莉瑋(電子書下載
圖片:enigmabadger via photopin cc

年輕人的經濟課 - 19.關稅與配額

在這一課中,你將學習:

  • 重商主義的定義。
  • 一般情況下的自由貿易。
  • 關稅與配額如何讓國家變得更糟。

重商主義

重商主義是一種經濟理念或學說,認為透過鼓勵出口(賣給國外的商品與服務),以及抑制進口(向國外購買的商品與服務),國家可以變得富有。根據重商主義,貿易順差(出口大於進口)對一個國家的經濟是好的,而貿易逆差(進口大於出口)則是壞的。如果重商主義真的正確,那麼,國家獲得成功的辦法,只有實施以鄰為壑政策,因為,某些國家的貿易順差勢必會使得某些國家出現逆差。換句話說,每個國家的出口都大於進口,這是不可能的。[1 ]當政府官員受重商主義思想影響,他們會將其他國家視為自己國家利益的潛在威脅。在這樣的心態下,國際貿易是零和遊戲,意味著一個國家的利益必須來自於其他國家的損失。

重商主義是16世紀到18世紀間世界主要大國的主導理念。在此期間,各國使用黃金和白銀作為交易基礎,貿易順差會讓國家變得富裕,看來似乎很直觀。畢竟,若不斷有更多的出口大於進口,國家的黃金和白銀儲備量會隨之增加,因為這些出口與進口的「多」或「少」,是以黃金和白銀來衡量。[2] 表面上,認為國家富有的方法是累積錢,看來很有道理,特別是所謂的錢為實體黃金與白銀時。

著名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大衛.休謨及亞當.斯密,分別以他們的著作摧毀重商主義政策的理論基礎。(我們將在下面的章節中回顧一些重商主義的問題。)你可能會驚訝地得知,當時的掌權者都跟隨這股智慧。這個世界在19世紀時享受了一段相對自由的貿易,政府大幅退出先前阻礙進口並鼓勵出口的政策。

正如你可能瞭解的,當代的政府並不支持真正的自由貿易。儘管各國簽署貿易協定而在表面上獲得貿易好處,但實際上,世界各地商品流動仍存在龐大障礙。政治領導人不會公開提倡重商主義,但仍然支持與其類似的保護主義政策,這些保護主義政策有利於(某些)國內產業更甚外國競爭者。由於各國不再使用黃金與白銀作為共同貨幣,當代用來修飾貿易限制的用語,變成「保留受保護之國內產業的就業機會」(而不是物質財富的積累)。

一般情況下的自由貿易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特別是亞當.斯密於1776年發表的《國富論》,拆解了重商主義的想法,並開始建立自由貿易的強大理論基礎。多年來,經濟思想家將這些主張一般化,並設計出簡單又直觀的方法,來解釋國際自由貿易的優點。在本節中,我們將回顧自由貿易背後的基本理念,並在隨後探討關稅與進口配額這兩種貿易限制類型的具體問題。

從經濟層面而言,因為政治邊界而把商品分成「洋貨」與「國貨」,沒有什麼重大意義。國際貿易就像某個美國人和另外一個美國人交換食物、衣服、修車服務、醫療服務等等交易相同,在美國與日本的貿易中,沒有什麼「不合算」。

事實上,隱含在保護主義謬論的主要混淆之處,就是「『美國』從『日本』進口」的觀點。在現實中,是美國的個人買家向日本的個人賣家購買商品;所謂「美國進口」只不過是這些個人購買的加總。當我們說「美國對日本產生貿易逆差」,意思只是「美國個人向日本個人的購買總量」少於「日本個人向美國個人的購買總量」。這種情況,和「德州人向佛羅里達州人的購買總量」少於「佛羅里達州人向德州人的購買總量」的情況相比,不會有比較多的潛在危險或不可持續等「問題」。然而,我們沒有聽過德州人搥胸頓足地說著他們與佛羅里達州的「貿易逆差」。

確實,貿易保護主義的論據中存在不同複雜程度的障礙。例如,有人可能會因為具體貨幣政策或相對低廉的勞動力而擔心與中國的貿易逆差,卻不會因為國內洲際間的貿易逆差而失眠。在這本書中,我們不會著重在這些貿易限制的具體理由,在此,我們只是試圖讓你看到自由貿易背後的一般邏輯,並讓你了解為什麼貿易逆差本身不成問題。(貿易逆差這個術語本身是個負載詞!)

回想一下第8課討論的專業化好處與比較優勢概念,這些概念適用於純粹市場經濟中的個人之間。而國家之間的自由貿易,則只是這些一般原則的應用。限制從日本進口汽車是為了替底特律的美國工人「創造就業機會」的這種主張,就像一個男人拒絕去看牙醫是為了替得幫他潔牙與檢查牙齒的妻子「創造工作」,兩者一樣都是胡說八道。

在第8課中,我們探討專業化的常識,個人可以透過專注於特定活動,並用生產剩餘來向其他專業人士交換而提高生活水平。透過專注於自己的(相對)優勢,社會上的每個人都可以藉由自願交易的好處來享受更多的商品與服務。

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於國家。相比於在國內(即國家疆界範圍內)產生所有東西,每個國家的人(平均下來)都可以透過選擇和其他國家的人進行買賣而變得富裕。由於各自不同的自然資源,從原油或鑽石蘊藏到平均降雨量與日照程度等,世界上的不同地區各有生產不同商品的比較優勢。除了自然資源外,各地區也有較隱晦的差異。例如,基於各種歷史原因,紐約和倫敦成為吸引大型金融機構的主要金融中心。由於這些現實條件,世界上大部分的金融交易流向這些地區,這很自然的(也有效率),就像沙烏地阿拉伯向世界其他國家銷售石油一樣。

由於各個地區之間自然、歷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差異,透過各地區專注於自己的比較優勢(石油、柳橙、小麥、汽車、晶片等),並生產出多於各地居民需求量的商品,世界總產量(即人均產出)可以因此獲得最大化。這些各地區的剩餘產出隨後出口到其它地區,而其它地區也出口自己的剩餘產出。儘管個別國家可能相對於另外一個國家會有貿易逆差,但整體而言,世界貿易總是處於平衡狀態,個別的逆差與順差加總必然為零。世界上所有國家對於商品與服務的總購買量,總是等於世界上所有國家的總銷售量。[3]

如果我們將全球自由貿易想像為初始情況,然後再進一步去想像個別國家決定「保護」國內產業與「保留就業機會」而阻止外國商品越過邊界,它的居民(平均)會窮得多。[4] 這就像生活在同個房子的大家長突然宣布不准家庭成員向非家庭成員購買商品時,這個家庭將陷入極端貧困的生活一樣。

有時候,人們沒看清「國際貿易」與「國內個人之間的貿易」這兩者的關連。確實,限制國外進口不會像父親限制家庭成員對外購買一樣具毀滅性。但這不過是量的差別,而不是質的差別。在某種程度上,生活在同一國家的人就像生活在同個龐大家庭的人一樣,因為成員夠多,這個家庭的大家長(即政府)宣布禁止與非家庭成員貿易時才未癱瘓整個家庭。

用另一種方式來看,這個假想中的家長幾乎禁止孩子們與整個地球的人口交易。相反的,如果美國總統封鎖邊境又取締進口,他只會阻止美國人和那些美國以外的人交易。專業化和比較優勢的好處,仍然可以透過生活在美國境內的龐大人口之間發展。這就是為什麼極端的國家貿易限制,也不會像那些強加在單一家庭的限制那麼具破壞性。不過,如果你可以瞭解若這位假想家長能允許孩子與其他人交易將獲得什麼好處,你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美國政府允許其公民不受約束地與外國人貿易能帶來好處。[5]

在檢視特定的保護主義措施(即關稅與配額)之前,我們應該強調一個重點:經濟的自由貿易是單方面的[6] 。換句話說,自由貿易並不是說「國家可從減少貿易壁壘中獲得好處,但前提是其它國家也必須允許進口該國商品」。不。上述討論明確地指出,當政府架設貿易壁壘時是在剝奪本國人民的貿易選擇。因此,消除這些貿易壁壘是在賦予公民有利於交易的更多機會,讓人民(平均)過得更好。當然,如果外國政府也廢除其進口限制,讓外國消費者也有更多選擇,事情會變得更好。但不管外國政府採取什麼貿易政策,任何一個政府都可以透過消除貿易壁壘並單方面實施自由貿易政策,而讓自己的人民過得更好。

確實,如果中國維持對美國出口的貿易壁壘,會讓美國人過得較差。但這與美國減少對中國(和其他國家)的進口貿易壁壘是兩碼子事。如果美國實施單方面自由貿易政策,美國人(人均)將過得更好,世界各地的人們也是,因為人們現在有更多貿易機會。[7] 無論其它政府是否效仿自由貿易政策並移除貿易壁壘,這種說法都為屬實。美國單方面拆除自身貿易壁壘,可能會提供強大外交壓力讓其他國家紛紛效仿,如果這種情況真的發生,美國人也會因此獲益。自由貿易的主張中,並不需要其他國家的「報恩」,因為美國移除貿易壁壘並非是個「恩惠」。是的,自由貿易會讓外國人過得更好,但它也會讓美國人過得更好。

現在,我們已經概述了自由貿易的一般情況,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政府限制跨國貿易的典型手段。

關稅

關稅是政府對於外國進口徵收的稅項。雖然政府徵收關稅的目的可能只是想要增加稅收,但通常新徵關稅項目的官方理由(或加重現有關稅),是關稅有助於生產同類商品的國內生產者。我們將在本節研究進口關稅有助於受保護產業之本國工人的這個主張。

為了讓分析較容易進行,我們使用美國與日本的具體案例,並將數字換成較簡單的假想數據。假設兩國間的初始情況是完全自由的貿易,而一台汽車的市場均衡價格為10,000美元。在這個價格下,美國汽車生產商可以生產汽車而盈利,但美國生產商的汽車供給不足以滿足美國消費者的需求。其餘的汽車由日本生產商提供,因此,美國消費者可以用10,000元的價格買到想要的汽車。

美國汽車生產商把他們說客送入華盛頓。他們解釋日本的勞動成本較低、日本政府提供不公平補貼給日本汽車製造商等等,而要求華盛頓「讓競爭環境變得公平」。如果聯邦政府對日本進口開徵10%的關稅,美國生產商就有利可圖,從而能擴大營運並為美國工人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政客們恭敬不如從命,立刻對進入美國市場的日本汽車徵收10%的關稅。這意味著,如果美國消費者現在想購買日本汽車,就必須支付11,000美元:10,000美元進入日本汽車生產商的口袋(跟以前一樣),[8] 剩下的1,000美元則以關稅的形式進入華盛頓的口袋。由於美國消費者現在被迫以11,000美元支付日本汽車,這意味著美國生產商現在可以抬高自己的價格。你瞧,說客是正確的!在較高的11,000美元價格下,美國生產商沿著供給曲線移動,進而在美國的工廠中由美國工人生產出較多的汽車。底特律和其他汽車工業城市的就業率提高,就像說客所預測的那樣。所以,這項新關稅是一種經濟上的成功?

大多數經濟學家會說「不」。的確,美國汽車行業的工人與股東受益於新關稅,但美國汽車的消費者卻受到傷害。畢竟,以前想買車的美國人只要花10,000美元,但現在他們必須支付11,000美元,他們顯然因為這種改變而變得更糟。即便是那些「愛國貨」的忠實消費者也受到傷害,因為美國製汽車價格也漲了1,000元。在普遍的假設下,很容易可以看出汽車生產商的好處還不夠抵銷汽車消費者的損失。[9] 因此,關稅讓美國人過得更差。

在像本書這樣的入門讀物中,我們不會詳細點出這項主張的每個細節。相反的,我們試著用三種直觀的方法來證明實施新關稅會使得國家平均變得更差。

關稅是對國內居民徵收的稅

要瞭解關稅如何讓國家變得更差,最明顯方式是理解關稅是對國內居民徵收的稅,而不是對外國生產商徵收的稅。在我們的例子中,說「美國政府對日本汽車生產商徵收稅」實際上有誤導之嫌,因為這種稅事實上是對美國汽車消費者所收的稅。所有美國政府透過這項新關稅所收集的稅收,都來自於美國人的荷包。[10]

我們在第18課提到的銷售稅扭曲效應,在這裡也同樣適用,因為關稅其實是針對國外生產貨物的銷售稅。原先10,000美元的汽車市場價格訊號,引導著消費者與生產者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使用資源。關稅則干擾了這個價格訊號,讓美國人生產汽車的能力彷彿比世界上其它地方更差一樣。那些主張關稅壁壘以「保護」美國工業的人,事實上是在說「對美國人加稅是走上繁榮之路」。

關稅不會增加就業而只是重新組合

或許,保護主義所犯的最大錯誤,就是相信新的關稅會增加總就業人數。這種信念是錯的,因為某項新關稅並不會憑空創造出新的工人。在我們的例子中,如果這項新關稅讓美國汽車業擴大產出並僱用更多工人,那麼美國的其他產業勢必縮小輸出而僱用較少工人來生產。[11]

那些認為關稅會提振經濟的人,通常狹窄地關注於受保護部門所「創造」的工作機會,然後再進一步理所當然地認為那些新工作機會所僱用之工人所進行的消費,會「創造」出商場、餐廳等等額外工作機會。不可否認,在我們的例子中,不僅美國汽車工廠的就業增加,工廠周遭的商機也會因新關稅而增加。

然而,這種短視分析所忽略的,是那些分散在全國各地其他行業中被銷毀的工作。這項新關稅讓消費者得多花1,000美元來買車,那些多花1,000美元來買車的人,花在其住家附近餐廳、電影院等處的消費就會變少,所以在這些消費者住家附近的商家遭受打擊。

一些聰明的保護主義者可能會指出我們把重點放在芝麻綠豆的小事上,他們說重點在於從日本生產商手上轉到美國生產商手上的商機。換句話說,重點不在於汽車價格增加了1,000美元,因為美國汽車消費者每「多付」1,000美元,美國汽車生產商就「多收」1,000美元[12],我們應該將重點放在每一台由美國工人所額外生產出來的汽車,這10,000美元被「留在國內」而非被「送往日本」。因此,這種效應肯定很關鍵,並顯示出國家整體而言因為新關稅而受益,對不對?

不對。這些聰明保護主義者的分析仍然忽略了一個巨大的關稅效應:關稅在懲罰進口的同時,也懲罰了其它美國的出口。具體而言,美國消費者向底特律每買一台汽車,而不向日本生產者購買,意味著日本人民對美國製造的商品消費就少了10,000美元。因此,美國汽車生產商的額外業務,被小麥、軟體與其它美國出口的銷量下滑而抵銷。

關鍵原則是要記住,國家最終是以出口支付進口。就像單一家庭(從長遠看來)無法持續從外部購買商品與服務而不生產任何商品,同樣的道理,國家無法源源不絕地進口汽車、電子產品、毛衣和各種商品,除非該國出口商品與服務。[13] 講白一點:保護主義隱含地假設,日本汽車生產商是白痴,願意用盡稀有資源替美國人製造漂亮的新車,只為了換來一堆印有美國總統圖案的綠色紙片。

在結束本節之前,我們應該強調一個重點:關注於美元金額可能會產生誤導,因為最終是由實際的商品與服務構成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上面的段落中,我們「採用錢的說法」,只是為了說明典型的保護主義論點忽視了那些他們通常會忘記的生產者。在現實中,關稅的意義不在於它對美鈔數量產生的效果,美鈔的數量不會因為關稅而有所改變,而最終也不是那些綠色紙片來決定美國人是富有還是窮困。決定美國人是富有還是窮困的,是美國人能用勞動與資源生產多少商品,以及他們能夠消費多少商品,不管是這種消費是向國內生產者購買,還是用生產盈餘向外國人貿易。

新的關稅會將美國的勞動力與其它資源,從具有相對優勢的產業中移到不具相對優勢的產業,並阻礙國際間專業化分工的好處。正如互惠互利的交易會讓交易雙方變得更好,國際間的自由貿易也會讓所有參與國變得更好。當政府透過徵收新關稅來干擾這種純市場結果時,不僅傷害外國,同時還傷害國內人口。

如果關稅壁壘有益,海上封鎖會不會更好?

或許,證明關稅壁壘荒謬之處最簡單的方法,來自於亨利.喬治。他觀察到國家在和平期間,會對自己實施關稅以期阻礙外國商品,但國家卻會在戰爭期間對它國實施海上封鎖,以阻礙他國進口國外商品。如果貿易保護主義的主張正確,難道海上封鎖敵國不會讓敵國更繁榮?

進口配額

進口配額是另一個政府干預國際貿易的普遍手段。在這種安排下,政府不直接干預進口商品的價格,而是限制進口數量。

例如,政府不對日本汽車徵收10%關稅並將進口數量留給(扭曲的)市場決定,政府可以改採100,000台汽車的進口配額。日本生產商只被允許在美國市場上銷售100,000台汽車,並獲得(扭曲的)市場價格,其中沒有任何支出流入美國政府的國庫。但是,若進口配額已滿,任何額外進入美國市場銷售的日本汽車都將成為非法。

進口配額的主要影響與關稅相同。如果美國立法者事先知道導入10%關稅後日本汽車需求量會變多少,原則上,立法者可以設置相同數額的進口配額,也能達到與施加關稅大致相同的經濟結果。在這種情況下,進口配額的主要經濟效果與上一節的分析內容大致相同。

然而,事實上,進口配額可能比關稅更危險,一方面,因為這對外國生產者造成的負擔似乎大於對國內公民造成的負擔,另一方面,也因為進口配額相對於純粹市場結果會造成多少損害並不明顯。出於這些原因,政客可能會較偏好施加繁重的進口配額,而不是等價的關稅。

想想:在50%的關稅下,政府懲罰外國生產者且獎勵(部分的)國內生產者,顯而易見。人們會知道原始進口商品的價格,也理解自己正支付額外的50%給政府。但如果政府只是施加進口配額,人們很難去釐清這種規定相較於純粹市場結果產生了多少扭曲,特別是隨著時間推移與條件變化。例如,在關稅的情況下,如果外國生產者因為創新而能夠大幅降價,美國消費者仍然會受益,因為稅後價格也會隨之下降。但如果政府實施強硬的進口配額,美國消費者就難以受益於這種創新帶來的成本削減。



1 當然,國家本身不會進出口貨物,而是國家裡的人在進出口貨物。但如果不將各國當成貿易單位,很難傳達重商主義的精髓。

2 例如,如果法國出口價值100盎司黃金的葡萄酒到英國,而只從英國進口價值80盎司黃金的書籍,如果這是唯一的交易,英國將流出20盎司黃金的淨流量到法國。

3 如果你是進階讀者,我們應該指出,技術層面上,某個給定國家(如美國)可以與另一國家(如中國)產生貿易逆差,但同時與其它國家(如澳大利亞)產生貿易順差。然而,對於任何具體國家而言,這種逆差與順差不需要抵銷。例如,因為美國以外的人可以投資美國資產,使得美國有可能對其他國家產生淨貿易逆差。譬如,如果日本投資者購買IBM發行的公司債券,這項購買讓「美元返回美國」,並有助於平衡因為商品與服務貿易逆差所產生的美元淨流出。(需要注意的是股票與債券等金融資產不構成國家的出口。)

4 我們增加了「平均」的限定詞,因為,技術層面而言,實施貿易壁壘可以讓部分國內人民變得更好,即,那些與進口相競爭的人現在受到處罰。但我們在下一節會看到,那些受保護者所獲得的利益,將被國家裡的其他人遭受的損失所抵銷。

5 要澄清的是,我們在此側重於反對自由貿易的一般經濟論點。如果有人說美國的彈道導彈生產者不應該被允許和生活在朝鮮的人進行交易,這不是一個純粹經濟主張,而是軍事主張。在文中我們所處理的是廣為流行但被誤導的貿易壁壘信念,也就是認為貿易壁壘會讓國家更富有並刺激國內經濟。

6 我們回想自由貿易的經濟情況以與其他類型主張做區別。例如,精通自然法理論的人可能會聲稱,即使自由貿易使各國較差,但仍然是正確的政策,因為政府沒有權利限制人們如何使用自己的私有財產。

7 我們增加了「人均」的限定詞,因為理論上我們可以想像具體的個人因為消除貿易壁壘而受損。我們知道,如果中國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中國的生產總量和消費量將上升,這意味著在中國的一般人將受益。但有一些受益於貿易壁壘的生產者可能被進口品競逐,這些生產者的損失可能大於他們身為消費者因為選擇變多(價格變低)的收益。我們強調這點,主要是讓你更能理解自由貿易的經濟情況。在現實世界中,完全移往自由貿易,而消除各別障礙,可能會讓每個人都變得更好,尤其是從長遠看來。

8 技術備註:從日本生產商的角度看來,美國對他們的汽車需求已經下降。也就是說,日本車的價格同樣是10,000美元,但關稅實施後,美國人的購買量不像以前那麼多。為了簡單起見,我們假設這種美國需求下降不會降低日本車在世界市場上的10,000美元平衡價格。如果你去研究更進階的經濟學,你會了解到,理論上,像美國這種大國「最佳化關稅」的可能性,透過戰略性地使用低關稅可以讓自己獲利(同時傷害其它國家)。在實務上,這是一個滑頭的說法,沒有理由相信政客會堅持「最佳化」關稅結構。但如果你要研讀經濟學,你應該知道這個技術問題。

9 新的關稅也會傷害美國其他生產商,我們將在文中看到。

10 實務上,如果新關稅造成日本車的(稅前)市場價格下跌,那麼,在某種意義上,關稅由美國消費者與日本生產商共同分擔,因為美國消費者多拿出來的錢不若關稅增加的那麼多。即使如此,仍值得強調美國消費者實際上支付了部分關稅。

11 有一個可能的例外是失業率下降。換句話說,某一個行業擴大,而其他行業保持原就業水平,而這些新僱用的工人來自原失業行列(或來自將補充失業工人數的部門)。在第23課中,我們將探討商業週期,而這種複雜過程並不改變上文的結論。

12 如果每台日本車得多花1,000美元的關稅,而美國人仍然決定購買呢?好吧,如果政府花用這筆錢,就構成額外的扭曲純粹市場結果,原因於第18課已提及。保護主義者的最好假設是政府使用關稅收入來降低其它稅收。本文我們忽略此過程,並把重點放在新關稅所造成的其他扭曲。

13 我們增加了「從長遠看來」的限定詞,因為個人可以透過舉債而使得消費高於產出,至少短期內。同樣的道理,如果外國人願意投資某國金融資產(如購買該國企業股票或債券),該國就能維持淨貿易逆差。但在此,實際上是貿易逆差的國家借用了自己的未來產出。

課程小結…

  • 重商主義是一種將金錢累積視為國家繁榮之道的經濟理念。重商主義的目的在於鼓勵出口與限制進口,以將錢留在國內並替國內產業提供就業。
  • 國際自由貿易是一般自由市場情況的簡單應用。同一群人會受益於選擇增加。自由貿易並不強迫人們從外國生產者那裡進口商品,它只是移除障礙。對於個人而言,從事專門職業並用生產盈餘和其它個人貿易,這很合理;世界上不同地區分別專注於某些活動,並用生產盈餘與其它地區進行貿易,也同樣合理。
  • 關稅與配額是政府針對國外進口採取的人為限制。而其效果與支持者的主張相反,關稅與配額會讓國家的人民平均過得更差。(關稅或配額可能會讓國內特定的個人受益,但這些收益小於其他人所受到的傷害。)從長遠看來,關稅與配額不會「創造就業機會」,它們只是把工人從高效率產業重新安排到低效率產業。

新的術語

  • 重商主義(mercantilism):將財富積累視為國家繁榮之道的經濟理論。鼓勵出口並抑制進口。
  • 出口(export):某國人民出售給外國人的商品(與服務)。
  • 進口(import):某國人民向外國人購買的商品(與服務)。
  • 貿易順差(trade surplus):出口多於進口的數量,以貨幣計量。
  • 貿易逆差(trade deficit):進口多於出口的數量,以貨幣計量。
  • 以鄰為壑政策(beggar-thy-neighbor policies):試圖讓自己的國家富有而使得其它國家變窮的政策(通常涉及貨幣與貿易限制)。
  • 零和遊戲(zero-sum game):某個人(或國家)的獲益對應於另一個人(或國家)的損失。在零和遊戲中,不可能有互利與雙贏的結果。只有贏家與輸家。
  • 自由貿易(free trade):政府不對公民與外國人的交易施加人為限制的環境。
  • 保護主義(protectionism):採用政府貿易限制手段試圖幫助本地工人的理念。其基本原理是,透過限制外國進口,政府將鼓勵消費者「購買國貨」,從而替本地工人提供就業機會。
  • 關稅(tariff / duty):針對外國進口商品徵收的稅。
  • 進口配額(import quota):在某特定期間內,某個特定商品的最高進口限額。

問題研究

  • *能否讓每個政府都成功推行重商主義政策?
  • 亞當.斯密在重商主義方面發揮了什麼歷史作用?
  • 解釋這一說法的意思(不是原因):「去年美國對日本為貿易逆差。」
  • 解釋:「經濟的自由貿易是單方面的。」
  • 解釋:「關稅不會增加就業,而只是重新組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