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譯作】人口控制|Population "Control"


文:吳莉瑋
圖:focus2capture via photopin cc

本文意譯《Making Economic Sense》書中的《Population "Control"》,除了先談聯合國的各種活動,實際上儼然已經大步邁往另外一個不被任何人監督的專制世界政府,也把人口問題的謬論拿出來刷洗一番,一如政府的老把戲,魔鬼不在細節裡,而在讓所有人都忽略本來這些事情就不應該存在的前提裡。

人口控制|Population "Control"

作者:Murray Rothbard
譯者:吳莉瑋

大多數人都對聯合國還有它無止盡的活動與會議感到興致缺缺,並認為它們是一些枯燥繁忙的工作,用來維持那些日益增加的免稅官僚、顧問與專家。

這都是真的。但危險在於我們低估了惡意的聯合國活動。在那些乏味的廢話背後,是一個持續又恆久的路程,走向由不對任何人負責的傲慢官僚所主導的國際專制政府。費邊式的集體主義仍驅動這些人不屈不撓地爭取權力。

最近的展示是近期的「人口會議」,而明年則緊接著同樣不祥的「婦女大會」。聯合國今年會議的電視宣傳也預告明年的會議,並以幾十年來最白痴的恆真句為梗:「提高對婦女的生活水準會提高每個人的生活水準。」只要把這句話裡的「婦女」替換成「男人」,它的荒謬平庸就變得明顯。

人口會議的潛在問題與謬誤,已經在墮胎問題的憤怒中失焦。在這個過程中,很少有人質疑這個會議的基本前提: 廣泛地主張在世界各地(至少是在不發達的國家)中,貧困的主要原因是人口過多。

然後,解決方案被委婉地命名為「人口控制」,而本質上則是利用政府權力,以鼓勵或強迫的方式,限制人口增長或人口上限。當然,從邏輯上講,那些反人類的狂熱分子(畢竟人口不就是人類所組成的?)應該支持由政府規劃大規模屠殺現有人口,特別是在據稱人口過多的發展中國家(或是第三世界這個舊術語)。但他們似乎被什麼給阻止,也許是可能會被指控「種族主義」。 於是他們只好專注於限制未來的出生人數。

在反人口氛圍全盛時期的高峰,出現人口零增長(Zero Population Growth, ZPG)運動,呼籲終結世界各地的人口增長,包括美國模式的簡單推導,警告在不久的未來,人口數目將增加到地球沒有空間容納的地步。

事實上,美國的人口零增長歇斯底里高峰期出現在 1970 年代初,他們被 1970 年公佈的人口普查打得一敗塗地,該普查顯示,人口零增長支持者實際上已經達到目標,而人口的增長速度已經轉下。

有趣的是,同一批人只用了一點時間,就開始抱怨低人口增長率意謂著人口老化,然後未來誰要來養這些越來越多的老人?從這個時期開始,及早且「尊嚴」的老人死亡成為左派自由主義的教條之一。

人口零增長支持者的標準呼籲是一套強制性的限制,每名婦女只能生育兩個孩子,其後需由政府強迫絕育,或對違反規定的婦女進行人工流產。(中國的共產黨一如慣例,做得比人口零增長支持者的標準還好,1970 年代開始強制實施每個婦女只能生育一個嬰兒的限制。)

「自由市場專家」有效率地放緩極權主義的滑稽例子,是反人口狂熱者兼傑出經濟學家肯尼思.博爾丁(Kenneth E. Boulding)的提議。博爾丁給出了典型的經濟學家「改革」。政府不強迫每個生育了兩個孩子的婦女絕育,而是每個婦女有生育兩個嬰兒的權利(出生時就有還是進入青春期才有?)。每個婦女都可以生兩個,每生一個就少一個,或是,如果她想要有三個或更多的孩子,她可以在「嬰兒生育權的自由市場上」,從只想生一個或是不想生孩子的婦女手中購得多的嬰兒生育權。簡潔有力,不是嗎?那麼,如果我們先從原來的人口零增長計劃開始,再引進博爾丁計劃,是不是每個人都會變得更好,因此達到「柏拉圖最適」?

雖然這些人口控制狂似乎放棄要控制先進國家的人口,他們在第三世界仍舉足輕重。的確,如果你看看這些國家,會看到很多人在惡劣的經濟環境中挨餓。但是,把人口數量看成此種現象的主因,是一個基本的謬論。

事實上,人口數目一般都隨著生活水平移動,而不是影響生活水平。當勞動需求與生活水平提高時,人口會增長,反之亦然。人口上升是一種訊號,隨之而來的是繁榮與經濟發展。 例如,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香港,它的生活水平遠遠高於亞洲其他地區,包括人煙稀少的中國新疆省。

英國、荷蘭和西歐通常都有相當密集的人口,並享有很高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大多數人沒有認識到,非洲其實人煙稀少。因為它的資本投資水平很低,以至於無法支持太多人口。批評者指出,盧旺達和蒲隆地的人口稠密,但問題是,他們是非洲的例外。羅馬帝國的首都擁有大量高密度人口,但在它崩潰的時期人口大為下降。對羅馬而言人口下降不是一件好事。與此相反,這是羅馬衰弱的一個跡象。

這個世界,甚至是第三世界,並沒有因為人口過多或是增長過快而受苦。事實上,世界人口的總量雖然還沒有下降,但是增長速度已經下降。第三世界的苦難,是因為缺乏經濟發展、缺乏私有財產權、政府強加的生產與控制,還有大量接受外援反而排擠私人投資。其結果是太少生產力儲蓄、投資、創業和市場機會。他們迫切需要不是更多的聯合國控制,無論是人口還是其他任何事,而是國際與國內政府的放任。人口將會自己調整。但是,當然,經濟自由是聯合國或其他官僚都不願意帶來的事。

留言

  1. 結論基本上沒有太大疑義
    倒是對於倒數二三四段的申論不解
    "人口增長/減少"和"人口密度大小"是兩回事
    原作者似乎將兩者混為一談
    照其推論"生活水平提高,人口數目就隨著提高",會產生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生活水平高的地區,人口數就一定密集嗎?
    第二個問題:生活水平低的地區,人口增長必定緩慢嗎?
    答案肯定不是光以"例外"就能解決的

    回覆刪除
  2. 我想,Rothbard 應該是把所謂生活水平與勞動力需求相連結,例如他說:「人口數目一般都隨著生活水平移動,而不是影響生活水平。當勞動需求與生活水平提高時,人口會增長,反之亦然。」

    所產生的問題在於,勞動力需求與一般認知的生活水平沒有絕對正相關,而且,所謂生活水平是一種主觀的判斷。這麼說吧,有些高勞動力密集產業在目前台灣人的眼光看來,或許不會是高生活水平的代表,例如重工業、組配產線等製造業,但是,這些工業相比於未開發地區,仍然能夠提供足夠的生產力養活這些勞動人口,相較之下仍比移民者原國的生活水平高,因此,這些地區的人口也會隨著勞動力需求而增加。從勞動力的推論直接跳到生活水平來,確實會產生推論不慎的疑慮,但我認為,「當勞動需求提高時,人口會增長,反之亦然」這個敘述是可接受的。

    至於你提到的問題,我的看法是:

    問題一:從工業轉到資訊產業、服務業、金融等產業高度自動化的地區,相比之下或許勞動力需求的增長反而減緩、停滯甚至下降,雖然人均產值仍然很高,但人們想要擁有更優渥的生活條件,或許這些地區的人口密度與人口增長反而相較於該地區先前情況是減少趨勢,這種情況可以理解也確實正在發生。密集與否得看比較基礎是什麼,和自己相比,或許人口數或人口密度真的是減少,但是和南極大陸相比或許還是高度密集。

    問題二:人口增長速度應視勞動力需求而定,勞動力需求高,且相比於其他地區能供應更好的勞動力雇用條件的地方,人口(原生、新生、移民)的確會增加,相反的,如果沒有這麼多產值而人口一直增加,當人均產值少到低於每個人溫飽的程度時,就會發生類似飢荒或人們活在飢餓邊緣的情況。若我們把生活水平低當成人均產值低,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推論人口增長減緩應為合理。

    另外,我對於勞動需求與生活水平兩者之間關係的看法是:

    從原始環境開始出現儲蓄與投資的發展時,人均產值會開始提高,同時也很可能伴隨勞動力需求增長,因此會產生人口增加的趨勢,不管是原來的人口覺得未來有希望所以願意生孩子,或者是外來移民認為到該地區的生活將過得比原來更好所以移往該地區居住。所以說,因為勞動力需求而產生的人口增長,是生活水平提高的指標。

    但是這個命題不能反過來推論(就像「如果我是小孩我就是人,不等於如果我是人我就是小孩」那樣),反過來推論就會出現「問題一」的情況,生活水平提高不一定會有勞動力需求增加。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